涂料技术
研究高性能水性双组分聚氨酯工业面漆的制备
2.2催化剂浓度和温度对涂料适用期的影响(见图2)

双组分聚氨酯涂料的干燥固化为化学固化,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用量均能改变固化反应的动力学,从而改变涂料的固化速度,这对涂料的性能及施工均非常重要。从涂料的施工来说,双组分涂料混合后能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适合施工的黏度非常重要,该时间称为适用期或凝胶时间,一般为4~8h。凝胶时间太短,易导致涂料来不及用完就因黏度过高而报废;凝胶时间过长,则固化比较缓慢,不易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应有的硬度,影响施工进度。从图2可以看出,当不使用催化剂时,涂料的凝胶时间为24h;当仅加入0.5%(质量分数)催化剂,凝胶时间则迅速降低为8h;催化剂用量增加到2%(质量分数)时,凝胶时间仅略有减少,为7h;但如果催化剂用量进一步增加到5%和10%(质量分数),凝胶时间迅速降为3.5h和1.5h。由此可知催化剂质量分数在0.5%~2%,涂料具有较为充裕的使用时间。
此外,随着季节和地域的变化,施工温度也有较大改变。而温度对涂料凝胶时间的影响也很大,从图3可以看出,催化剂用量为1%(质量分数),当温度从15℃增加到40℃,涂料的凝胶时间大为降低。15℃时,涂料凝胶时间为24h;23℃时,涂料凝胶时间为8h;而当温度增加到40℃,涂料凝胶时间缩短为3.5h。
此外,随着季节和地域的变化,施工温度也有较大改变。而温度对涂料凝胶时间的影响也很大,从图3可以看出,催化剂用量为1%(质量分数),当温度从15℃增加到40℃,涂料的凝胶时间大为降低。15℃时,涂料凝胶时间为24h;23℃时,涂料凝胶时间为8h;而当温度增加到40℃,涂料凝胶时间缩短为3.5h。

2.3不同成膜温度下涂膜的性能
由于地域和季节的差异,施工可能会在低温或者较高温度下进行,所以能否保证不同成膜温度下涂膜仍具有良好的性能,已经成为很多用户关心的问题,所以本试验中在3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温度下进行了对比试验。
将涂料制板后,分别于5℃、23℃和50℃下成膜,养护7d,并按国标测量在这3个成膜温度下涂膜的各项性能。其中测量机械性能的涂膜厚度约为23μm,耐各种介质及化学品性能的涂膜厚度约为50μm,涂膜的性能见表2。
由于地域和季节的差异,施工可能会在低温或者较高温度下进行,所以能否保证不同成膜温度下涂膜仍具有良好的性能,已经成为很多用户关心的问题,所以本试验中在3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温度下进行了对比试验。
将涂料制板后,分别于5℃、23℃和50℃下成膜,养护7d,并按国标测量在这3个成膜温度下涂膜的各项性能。其中测量机械性能的涂膜厚度约为23μm,耐各种介质及化学品性能的涂膜厚度约为50μm,涂膜的性能见表2。

2.4n(—NCO)/n(—OH)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在双组分聚氨酯工业面漆的研制中n(—NCO)/n(—OH)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只有选择恰当的比例,才能满足性能的要求。按照化学反应方程式,应当设定n(—NCO)/n(—OH)=1。通过试验发现,若多异氰酸酯加入太少,不足以与羟基反应,则涂膜交联度较低,涂膜封闭性能不好,抗化学品、抗水性下降,甚至涂膜发软。所以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求加入过量的多异氰酸酯,多余的—NCO除了与涂料中的水电离出的少量—OH反应,同时还会吸收空气中潮气转化成脲,从而增加了涂膜的交联密度,提高抗化学品和抗水性能,但若过量的—NCO太多,涂料的施工时限较短,而且涂膜会发脆。
本试验对n(—NCO)/n(—OH)分别对在0.8、1.0、1.2及1.5比例下的涂膜性能进行检测,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在双组分聚氨酯工业面漆的研制中n(—NCO)/n(—OH)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只有选择恰当的比例,才能满足性能的要求。按照化学反应方程式,应当设定n(—NCO)/n(—OH)=1。通过试验发现,若多异氰酸酯加入太少,不足以与羟基反应,则涂膜交联度较低,涂膜封闭性能不好,抗化学品、抗水性下降,甚至涂膜发软。所以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求加入过量的多异氰酸酯,多余的—NCO除了与涂料中的水电离出的少量—OH反应,同时还会吸收空气中潮气转化成脲,从而增加了涂膜的交联密度,提高抗化学品和抗水性能,但若过量的—NCO太多,涂料的施工时限较短,而且涂膜会发脆。
本试验对n(—NCO)/n(—OH)分别对在0.8、1.0、1.2及1.5比例下的涂膜性能进行检测,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下一篇:研究填料改性绝缘漆导热性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