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溶剂
粗苯市场价格先涨后跌
粗苯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用于深加工制苯、甲苯、二甲苯等产品,苯、甲苯、二甲苯都是宝贵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也是涂料生产的重要原料。
下游发展刺激粗苯产能增长
随着市场的发展,粗苯作为化工基础原料的用量逐年增加。目前,国内建设的精苯生产企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酸洗法生产纯苯;另一类是采用苯加氢工艺生产纯苯。酸洗法生产投资少,见效快,生产装置容易建设,国内大多数精苯生产装置采用此种生产工艺。但是,该工艺生产的苯纯度低,而且不能有效分离甲苯、二甲苯等化学品。苯加氢工艺则不同,投资大,建厂慢,但生产技术先进,生产的苯纯度高,与石油苯基本无差异,而且能实现甲苯、二甲苯等化学品的有效分离,代表了粗苯加工精制的发展方向。
中国粗苯生产产地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山东等化工大省。2009年在国家推出“拉动内需,保增长”的刺激经济政策下,焦化苯及加氢苯企业如雨后春笋,陆续加大生产大军。据了解,2011年我国投建苯加氢项目的举动依旧火热,1月26日金马焦化10万吨苯加氢开建,预计2012年5月份投产;安徽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年产8万吨苯加氢装置已于10月7日产出合格产品;神华蒙西8万吨/年苯加氢项目现正进行公开招标。由此可见,粗苯加工量将进一步加大,产能也必将随之增长。
产能增长应警惕过剩风险
2010年是加氢苯产能集中释放的一年,较2009年产能增幅超过62%,至2010年年底,加氢苯产能有420万吨左右,2011年新增产能在50万吨上下,2011年加氢苯产能将达到470万吨,但我国粗苯产量在330-340万吨左右,假设全部供应加氢苯装置,且加氢苯产能维持在470万吨不再增加,也会有大部分企业“吃不饱或者无米下锅”,严重的原料供应不足,将导致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利润空间缩小,而下游苯乙烯、环己酮、苯胺等厂家并不能完全消耗如此庞大的原料大军。这是目前苯加氢生产企业应当正视的问题。
化工市场经历严峻考验
2011上半年对中国经济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物价指数持续上升、通胀压力加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中小企业生存艰难、出口受阻、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国际上金融危机依然阴影笼罩,多国频现债务危机,国内外经济环境都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中国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调整货币政策、平稳城镇菜价、加大保障房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教育支出等等,一系列举措为经济平稳有序前行提供了保障,显示出中央和各级政府改善民生的信心和决心。
然而,经济增长的风险和隐忧仍在,国外粮食和食品价格仍存在新一轮上涨风险,煤炭涨价导致钢(文章来源环球聚氨酯网)铁、化工等一系列产品价格上涨,此外石油价格的波动仍然是2011年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的核心风险之一;国内市场利率低位徘徊趋势未有根本性改变,资金面相对宽松,都将成为通胀压力的来源。为对抗通胀,中国央行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在资源上依赖国外市场、缺乏定价权,国内价格形成机制导致物价在产业链中下游上涨,对抗通胀的调控政策和行政措施能否真正有效值得怀疑。流动性过剩、农业基础不稳固、工资成本上升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等因素推动CPI持续走高。不排除劳动力周期、食品周期和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周期形成共振的可能,进一步加剧通胀的风险。
粗苯市场价格先涨后跌
5月份,中石化多次上调石油纯苯市场价格,以推高自4月以来已连续上涨的国内粗苯价格。下游接货积极性更加高涨,各焦化厂基本处于无库存状态,5月上旬粗苯市场主流成交价达到6450~6800元,山东地区部分送到价已涨至6850~6900元的高位,低位货源已十分稀少。粗苯连续暴涨的价格已接近2008年的历史最高点,面对疯涨的市场,粗苯还能涨多少?不少业内人士产生这样的疑问。6月粗苯市场呈现先跌后微涨走势,持续了近两个月的跌势有所终止,下调幅度为200-300元/吨,跌幅为3.71%。进入10月,国内粗苯市场持续下跌,主流成交价格在5800~6300元/吨,高位成交较为困难。
近日,国际原油价格连续上扬,给市场人士心态上形成有力支撑,各焦化厂粗苯库存量不大,观市情绪较浓,低位货源减少,企业报价止跌企稳,持货观市为主,下游没有盲目接货,市场交投略显僵持。虽然粗苯市场上利好因素开始出现,但下游产品市场依然低迷,且石油纯苯走势欠佳,下游厂家在后市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对粗苯接货意向较弱,市场实际成交稀少。目前粗苯市场走势尚不明朗,下游接货依然较为谨慎,市场僵持状态将持续。预计近期国内粗苯市场维持低迷盘整为主,价格波动空间有限。
众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着市场结构变化和价格的演绎,2010年加氢苯市场表现差强人意,2011上半年多数加氢苯企业毫无定价权。多数时间加氢苯企业都在靠天吃饭,下游配合欠佳,使得加氢苯企业备受夹板气。笔者认为,2011年加氢苯市场要保持健康发展,首要解决下游需求问题。中小规模生产企业可提高自身产品质量,进一步降低成本;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可以考虑延伸产业链。
下游发展刺激粗苯产能增长
随着市场的发展,粗苯作为化工基础原料的用量逐年增加。目前,国内建设的精苯生产企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酸洗法生产纯苯;另一类是采用苯加氢工艺生产纯苯。酸洗法生产投资少,见效快,生产装置容易建设,国内大多数精苯生产装置采用此种生产工艺。但是,该工艺生产的苯纯度低,而且不能有效分离甲苯、二甲苯等化学品。苯加氢工艺则不同,投资大,建厂慢,但生产技术先进,生产的苯纯度高,与石油苯基本无差异,而且能实现甲苯、二甲苯等化学品的有效分离,代表了粗苯加工精制的发展方向。
中国粗苯生产产地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山东等化工大省。2009年在国家推出“拉动内需,保增长”的刺激经济政策下,焦化苯及加氢苯企业如雨后春笋,陆续加大生产大军。据了解,2011年我国投建苯加氢项目的举动依旧火热,1月26日金马焦化10万吨苯加氢开建,预计2012年5月份投产;安徽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年产8万吨苯加氢装置已于10月7日产出合格产品;神华蒙西8万吨/年苯加氢项目现正进行公开招标。由此可见,粗苯加工量将进一步加大,产能也必将随之增长。
产能增长应警惕过剩风险
2010年是加氢苯产能集中释放的一年,较2009年产能增幅超过62%,至2010年年底,加氢苯产能有420万吨左右,2011年新增产能在50万吨上下,2011年加氢苯产能将达到470万吨,但我国粗苯产量在330-340万吨左右,假设全部供应加氢苯装置,且加氢苯产能维持在470万吨不再增加,也会有大部分企业“吃不饱或者无米下锅”,严重的原料供应不足,将导致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利润空间缩小,而下游苯乙烯、环己酮、苯胺等厂家并不能完全消耗如此庞大的原料大军。这是目前苯加氢生产企业应当正视的问题。
化工市场经历严峻考验
2011上半年对中国经济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物价指数持续上升、通胀压力加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中小企业生存艰难、出口受阻、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国际上金融危机依然阴影笼罩,多国频现债务危机,国内外经济环境都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中国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调整货币政策、平稳城镇菜价、加大保障房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教育支出等等,一系列举措为经济平稳有序前行提供了保障,显示出中央和各级政府改善民生的信心和决心。
然而,经济增长的风险和隐忧仍在,国外粮食和食品价格仍存在新一轮上涨风险,煤炭涨价导致钢(文章来源环球聚氨酯网)铁、化工等一系列产品价格上涨,此外石油价格的波动仍然是2011年经济增长和周期波动的核心风险之一;国内市场利率低位徘徊趋势未有根本性改变,资金面相对宽松,都将成为通胀压力的来源。为对抗通胀,中国央行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在资源上依赖国外市场、缺乏定价权,国内价格形成机制导致物价在产业链中下游上涨,对抗通胀的调控政策和行政措施能否真正有效值得怀疑。流动性过剩、农业基础不稳固、工资成本上升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等因素推动CPI持续走高。不排除劳动力周期、食品周期和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周期形成共振的可能,进一步加剧通胀的风险。
粗苯市场价格先涨后跌
5月份,中石化多次上调石油纯苯市场价格,以推高自4月以来已连续上涨的国内粗苯价格。下游接货积极性更加高涨,各焦化厂基本处于无库存状态,5月上旬粗苯市场主流成交价达到6450~6800元,山东地区部分送到价已涨至6850~6900元的高位,低位货源已十分稀少。粗苯连续暴涨的价格已接近2008年的历史最高点,面对疯涨的市场,粗苯还能涨多少?不少业内人士产生这样的疑问。6月粗苯市场呈现先跌后微涨走势,持续了近两个月的跌势有所终止,下调幅度为200-300元/吨,跌幅为3.71%。进入10月,国内粗苯市场持续下跌,主流成交价格在5800~6300元/吨,高位成交较为困难。
近日,国际原油价格连续上扬,给市场人士心态上形成有力支撑,各焦化厂粗苯库存量不大,观市情绪较浓,低位货源减少,企业报价止跌企稳,持货观市为主,下游没有盲目接货,市场交投略显僵持。虽然粗苯市场上利好因素开始出现,但下游产品市场依然低迷,且石油纯苯走势欠佳,下游厂家在后市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对粗苯接货意向较弱,市场实际成交稀少。目前粗苯市场走势尚不明朗,下游接货依然较为谨慎,市场僵持状态将持续。预计近期国内粗苯市场维持低迷盘整为主,价格波动空间有限。
众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着市场结构变化和价格的演绎,2010年加氢苯市场表现差强人意,2011上半年多数加氢苯企业毫无定价权。多数时间加氢苯企业都在靠天吃饭,下游配合欠佳,使得加氢苯企业备受夹板气。笔者认为,2011年加氢苯市场要保持健康发展,首要解决下游需求问题。中小规模生产企业可提高自身产品质量,进一步降低成本;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企业可以考虑延伸产业链。
上一篇:苯酚市场维持淡稳态势
下一篇:国内纯苯市场继续盘低压力依旧偏大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