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进入旧版 English

汽车涂料

介绍金属色汽车面漆涂装工艺

时间:2011-07-20 11:28:20 来源: 作者:爱卡 点击:
汽车车身的色彩十分重要,它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汽车车身的清晰外型,再配以鲜明的色彩,可构成统一完美的艺术形象。汽车还不断运用具有高“鲜映性”的流行色来适应和满足购买者不断发展变化的审美心理及审美“意识流”。汽车的流行色与其使用地区的气候环境及地理条件(民族风格、风土人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流行色也与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有关。汽车的颜色不仅是汽车的包装和品牌识别的标志,它还反映出车主的身份和个性。

汽车涂装中,面的颜色(色彩)可分为两大类:本色(solidcolors)和金属色(metalliccolors)。本色按其色彩又可分为有彩色(系指红、黄、蓝、绿等带有颜色的色彩)和无彩色(系指白、灰、黑等不带颜色的色彩)。金属色也可细分为金属闪光色和珠光色,并有彩色化的倾向。

近10多年来,汽车面涂装要求高装饰性化(高鲜映性、高亮度、高闪光彩色化),使用金属闪光色和珠光色面的汽车逐年增多,在轿车涂装中已超过50%(有的国家和厂家涂金属闪光色的车已超过70%)。在国内涂金属闪光色面汽车的价格较本色的要贵几千元,但仍发展得很快,普及应用到微型车、中巴、大客车车身的涂装,重型汽车驾驶室采用金属闪光色面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一汽青岛汽车厂的“解放”,济汽的“斯太尔”)。

金属闪光色涂装的变迁: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硝基纤维素清漆为基料,到60年代中期,热固型丙烯酸树脂的开发应用使闪光色涂装得以进一步发展。可是当时的涂装工艺与本色面漆相同,是一涂一烘(1C1B)工艺,其外观、耐候性、耐酸性、耐碱性等涂膜性能低下;短期内就产生涂膜劣化的弊病。进入70年代后经种种途径提高涂膜的耐候性、耐擦伤性和外观装饰性,才形成两涂一烘(2C1B)的面漆罩光涂装工艺,即现今的底色层加罩光的面漆涂装工艺。自90年代以来为适应环保法规的需要,欧美新建的涂装线都采用了环保型的面漆体系,即水性底色漆加环保型的罩光清漆(如粉末清漆,高固体分清漆或水性清漆等)。

金属闪光色面漆的涂装较本色面漆涂装工艺复杂,如操作不当,易产生漆膜弊病,影响外观装饰性。本文向读者介绍闪光色面漆涂装工艺技术

1金属色涂装的基本概念

所谓金属闪光色漆涂装是在物件表面均匀地涂覆含有铝粉等金属颜料涂料,得到金属光泽的涂层色调(metalliccolor)的涂装。为了理解金属闪光色涂装,必须理解金属闪光色涂膜的显色原理、金属色和本色面漆涂膜的光学特征。

1.1金属闪光色面漆涂膜的显色原理

汽车车身用的金属闪光面漆涂膜一般是由含有随角异色效应的颜料(最典型代表是铝粉)的底色漆层和罩光清漆层组成。罩光清漆层又分无色透明清漆层和着色透明清漆层;为提高底色涂料的遮盖性,在涂底色涂料之前涂装采用与底色涂料的颜色相近的中涂涂料(又称色封底中涂)。随上述的多种组合,可形成色彩多样化的,漂亮灿烂的金属闪光色。

金属闪光色面漆涂膜不同于本色面漆涂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随角异色效应,即随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呈现不同明亮度及色彩(请参见图1)。

图1金属闪光涂膜的光学特性 银灰金属色的白色度

图1金属闪光涂膜的光学特性 银灰金属色的白色度
 
注:①入射角[A]的罩光清漆层的折射角大,达[B]目视点的铝粉反射光量少,白度消失呈灰色。②入射角[C]的罩光清漆层的折射角小,达[D]目视点的铝粉反射光量多(接近正反射光),白色度高。

金属颜料(以铝粉为主)和珠光颜料在涂膜中的排列状态对随角异色效果影响很大,如果片状铝粉或珠光颜料在涂膜中呈无规排列,则光线照射在这些颜料上呈现漫反射,随角异色效应很小;如果片状铝粉或珠光颜料在涂膜中的排列呈有规取向(平行于表面或底材),则入射光在其表面呈现定向反射,结果反射光强度很大,而在其它角度观察,光强度均很弱,造成强烈的随角异色效果,即在同一入射光角度下,随观察者视角的变化,涂膜的明度发生强烈的变化。

评价金属闪光涂膜外观的项目有:高闪光感、金属光泽感、金属感,明度和随角异色效应[又称随角反射光落差值(FlipFlopValue,称FF值)]等。

国际上用IV值和FF值来表示(测定)金属色面漆涂膜的金属光泽感、金属感。IV值是光强度值,是IntensityValue的缩写,表示明暗度,数值越大明度(反射光强度)越强,在银灰色闪光涂装场合白色光感越强。IV值是日本丰田、关西涂料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 介绍金属色汽车
发布评论
  • 验证码:

热门论坛

进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