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涂料
关于古代漆画正确定位的商榷及分析
下面画着四肢怪兽,挺胸弯腰,头上有触角和须,尾巴卷着,两足迈开,像是在奔跑。它的背后有两朵云彩,有腾空的感觉,可能是想象中龙的形象。盾的背面把手两边画着相对而立的两个人物,对面两人的装束和正面的人物差不多。左边的人物头顶戴着豹尾冠,是侍从,右边的人手中持杖,像是主人,这幅画像是墓主人生前的写照,正面则是墓主人死后的化身骑龙升天,这个漆木龟盾,可能作冥器用,作者用漆如用墨,粗线勾勒,轻松自如,朴实生动。
通过秦的统一,汉的兴起,汉代图案纹样博取各个地方或各种风格的纹样之长,完美地融合到一起,生动活泼,绚丽多姿。最能反映西汉漆画水平的漆器,主要出自长沙马王堆1、2、3号墓。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漆器作品很精美,保存完好,其中套合四层木棺可谓是精品中的极品,绘制的如此精细的还很少见到。它的绘制方法与后期建筑彩画的作法十分相似,先用涂料将木材的表面刮抹平整,再用类似沥粉贴金的手法用油彩描绘花纹,纹样构成形式严谨,走势流畅,大布局讲究平衡和匀称。有的地方还运用了对称的手法,边纹对画面没有约束。有的地方特意用图案将边纹的框冲破,这样就变得十分生动。图像的画法,大多采用铁线描的手法,有的地方平涂勾勒。在色彩方面,表现了复杂的层次,又很讲求整体效果。
黑地彩绘棺长2.56米,宽1.15米,棺内涂朱漆,漆棺右侧板内壁上部的朱漆面上用墨漆勾有奔马和人。棺的外表以黑漆髹地,除盖板四侧边缘满饰带状卷云纹外,五面的四周都有宽15厘米以流云纹为中心的带状图案。盖板和左右侧面的云气纹均为六组,用沥粉勾边线,线内填朱、白、黄、绿、等色漆。云气的四周以流动的线装饰。线条奔放有力,卷曲自如。云气中用堆漆法画神兽、仙人、鸟、鹤、豹、牛、羊、鹿、马、兔、蛇等。其中怪神和怪兽最多,形象似羊非羊,似虎非虎,,头顶长角,兽身有尾,形态各不相同,变化多端,在云气间安排得当,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熟练的技术。棺外的盖板是对称的二龙二虎相斗图案。正中间画着一个图案化的高山,山的两边各画着一只白鹿,作奔跳状,周围有彩云作装饰。足挡画面主题为双龙穿壁,用白色的云气纹加以装饰。两条蜷曲的龙穿壁而过,龙身为粉褐色,飞目利牙,虎爪蛇尾,双角较小。漆棺的左侧正中绘有一座山,山两边各有一呈波浪起伏状的褐色龙。龙首相向,山左边的龙头后边有一条黑色斑纹的褐色虎。龙尾的前面画着一只带云形花斑的白褐色伏鹿。右边的龙头后面有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龙尾之前是一个裸体侧身的白褐色仙人,似正在攀爬龙身。漆棺的右侧画了许多的勾连云纹。整个漆棺除盖板周围装饰连雷纹外,其它周边装饰着棱形云纹连续图案,整个感觉是色彩艳丽,工艺精细,都是很精美的装饰画。
总之汉漆文化的风格就是把实用性与艺术感染力完美结合起来。表述了另一种美的观念,一种无与伦比的,渗透了数千年人伦文化精神和自然息息相关的本质的凝重的美。这种美是迄今无数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传达了汉文化的本质思想,即儒家的“中庸”及道家的“天人合一”,所谓“中庸”、“天人合一”就是一种追求平衡、追求把事物间的各个优点完美结合的东方思维。也正因为这种东方思维使得古代漆画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从漆器这一载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和现代漆画一样独立的画种。也因为这一原因,当代漆画界认为古代漆画一直附属与漆器。当然漆器在当时的地位是一种商品,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一直奉行“重农轻商”政策也与此有关。也正因为这样,人们把长达千年战国——秦——西汉——三国时期的漆艺术称为漆艺史中的“黄金时期”,到汉代,人们把漆画的艺术性和漆器的使用性完美结合在一起,使汉代的漆器发展成“黄金中的黄金”。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汉漆器的艺术水平、影响力,也说明漆画的价值,漆画与漆器不是简单的附属关系。
(4)辉煌的配角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漆器从日常生活领域中大幅退缩,其统治地位已为瓷器所取代。然其漆器配角地位并不影响漆艺本身在新形式下的继续发展、提高,甚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精美作品和技法。这是一个动荡与交流的年代。自晋初开始,大量少数民族南迁,并吸取融合先进汉文化,出现了华夏大一统大文化的局面。这一局面一直到清末,中国各民族的反复学习,文化上的融合、再生,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生命力,产生了许多新生的艺术与哲学思想,这一现象集中体现在佛教思想的传入,打破了汉民族儒道一统的思想方式,特别给文学艺术及工艺美术带来了发展动力,其中代表作以北魏的漆屏风⑥、漆棺以及唐代的琴工艺为主北魏漆器的重要发现是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和宁夏国军的漆棺。漆屏较完整的有五块,用木版制成,板面通髹漆,标题处再涂黄漆,上面写有墨字,模板两面都有漆画,出土时向上的一面保存比较完好,色彩鲜艳;向下的一面因为潮湿,大部分都已脱落,看不出原貌。每面漆画分为上下四层,每幅都有文字题论说明内容和人物身份,就像现在的连环画一样,内容大至采用汉代的《列女传》等。漆画中的线条用黑色,人物面部、手部用铅白,衣服道具用黄、青、绿、红、蓝、灰等色。采用了色彩渲染及铁线描技法,与东晋顾恺之的画风极为相似,大片的题论和标题文字也是少见的北魏书法。此屏不论在绘画还是书法上都有重要的价值。
宁夏固原城东约2.5公里处的一座北魏墓中,发掘出一具木棺上脱落下来的漆画残片。画中绘有东王公、西王母、天河、日、月等图案,,前挡绘着鲜卑服的墓主人像及侍从像,棺侧面为孝子故事。整个漆画以银朱、石青、石绿、石黄调油在朱底上绘制而成。绘画内容反映了鲜卑民族当时的风俗习惯,意趣生动活泼。可能是当地鲜卑族工匠所制。由以上两件漆器可知,魏晋南北朝漆器和绘画相结合,突破了平涂的局限,出现了晕色新技法,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昌盛时期。唐代漆器最突出的成就是工艺技术的进步,主要是金银“平脱”的盛行、雕漆的出现。唐代的漆工艺还表现在制琴上,九霄环佩紫漆琴就是代表作品。唐代漆工艺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与金属工艺结合,创造了独特、精美的铜镜镶嵌纹饰艺术。金银薄片帖附于器型的做法西汉时期已盛行。在唐代由于工艺制法的进步,取得了金属贴片与漆地膜层完全平整一致。加以褪光处理,装饰面两种质材深髓又华丽,达到了视觉艺术中色彩对比的极致效果。如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
应该说:唐代漆工艺在工艺美术的主流中扮演了配角,却扮演得有声有色。但是,唐代所形成的对漆液自身的审美意趣,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为宋代、明代漆艺的全面复兴、盛行奠定了基调。
(5)衰退中的“中兴”
由于瓷器艺术在宋代的辉煌成就,使人们往往忽略了宋代漆器在工艺美术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此时的审美风格由与瓷器同步,这是在北宋时期逐步形成的。其中1978年在江苏武进南宋墓中发现三件漆器,颇使人震惊和瞩目。一个是《出游图》,长方形朱漆盒,盖面一幅老翁出游图,画面构成大量留白,另一件是《园林仕女图》,描绘仕女二人,穿着花罗直领对襟衫,长裙曳地,发鬓高耸,各手持团扇,折扇,挽臂而行,旁边有一女童捧瓶侍立,花园内有山石、柳树花径、藤墩,其中有十二枝间细刻莲花、牡丹等折枝花卉。画面人物高雅,花卉繁丽,装饰效果极好。最引人注目的是《柳塘图》。其上漆画华丽多姿,却艳而不俗。增强了漆画的装饰效果。
总之宋元的漆画与中国花鸟画、山水画结合在一起,出现了新的绘画题材和技艺,使古代漆画得到全面复兴。
通过秦的统一,汉的兴起,汉代图案纹样博取各个地方或各种风格的纹样之长,完美地融合到一起,生动活泼,绚丽多姿。最能反映西汉漆画水平的漆器,主要出自长沙马王堆1、2、3号墓。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漆器作品很精美,保存完好,其中套合四层木棺可谓是精品中的极品,绘制的如此精细的还很少见到。它的绘制方法与后期建筑彩画的作法十分相似,先用涂料将木材的表面刮抹平整,再用类似沥粉贴金的手法用油彩描绘花纹,纹样构成形式严谨,走势流畅,大布局讲究平衡和匀称。有的地方还运用了对称的手法,边纹对画面没有约束。有的地方特意用图案将边纹的框冲破,这样就变得十分生动。图像的画法,大多采用铁线描的手法,有的地方平涂勾勒。在色彩方面,表现了复杂的层次,又很讲求整体效果。
黑地彩绘棺长2.56米,宽1.15米,棺内涂朱漆,漆棺右侧板内壁上部的朱漆面上用墨漆勾有奔马和人。棺的外表以黑漆髹地,除盖板四侧边缘满饰带状卷云纹外,五面的四周都有宽15厘米以流云纹为中心的带状图案。盖板和左右侧面的云气纹均为六组,用沥粉勾边线,线内填朱、白、黄、绿、等色漆。云气的四周以流动的线装饰。线条奔放有力,卷曲自如。云气中用堆漆法画神兽、仙人、鸟、鹤、豹、牛、羊、鹿、马、兔、蛇等。其中怪神和怪兽最多,形象似羊非羊,似虎非虎,,头顶长角,兽身有尾,形态各不相同,变化多端,在云气间安排得当,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熟练的技术。棺外的盖板是对称的二龙二虎相斗图案。正中间画着一个图案化的高山,山的两边各画着一只白鹿,作奔跳状,周围有彩云作装饰。足挡画面主题为双龙穿壁,用白色的云气纹加以装饰。两条蜷曲的龙穿壁而过,龙身为粉褐色,飞目利牙,虎爪蛇尾,双角较小。漆棺的左侧正中绘有一座山,山两边各有一呈波浪起伏状的褐色龙。龙首相向,山左边的龙头后边有一条黑色斑纹的褐色虎。龙尾的前面画着一只带云形花斑的白褐色伏鹿。右边的龙头后面有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龙尾之前是一个裸体侧身的白褐色仙人,似正在攀爬龙身。漆棺的右侧画了许多的勾连云纹。整个漆棺除盖板周围装饰连雷纹外,其它周边装饰着棱形云纹连续图案,整个感觉是色彩艳丽,工艺精细,都是很精美的装饰画。
总之汉漆文化的风格就是把实用性与艺术感染力完美结合起来。表述了另一种美的观念,一种无与伦比的,渗透了数千年人伦文化精神和自然息息相关的本质的凝重的美。这种美是迄今无数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传达了汉文化的本质思想,即儒家的“中庸”及道家的“天人合一”,所谓“中庸”、“天人合一”就是一种追求平衡、追求把事物间的各个优点完美结合的东方思维。也正因为这种东方思维使得古代漆画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从漆器这一载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和现代漆画一样独立的画种。也因为这一原因,当代漆画界认为古代漆画一直附属与漆器。当然漆器在当时的地位是一种商品,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一直奉行“重农轻商”政策也与此有关。也正因为这样,人们把长达千年战国——秦——西汉——三国时期的漆艺术称为漆艺史中的“黄金时期”,到汉代,人们把漆画的艺术性和漆器的使用性完美结合在一起,使汉代的漆器发展成“黄金中的黄金”。有充分的理由说明汉漆器的艺术水平、影响力,也说明漆画的价值,漆画与漆器不是简单的附属关系。
(4)辉煌的配角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漆器从日常生活领域中大幅退缩,其统治地位已为瓷器所取代。然其漆器配角地位并不影响漆艺本身在新形式下的继续发展、提高,甚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精美作品和技法。这是一个动荡与交流的年代。自晋初开始,大量少数民族南迁,并吸取融合先进汉文化,出现了华夏大一统大文化的局面。这一局面一直到清末,中国各民族的反复学习,文化上的融合、再生,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生命力,产生了许多新生的艺术与哲学思想,这一现象集中体现在佛教思想的传入,打破了汉民族儒道一统的思想方式,特别给文学艺术及工艺美术带来了发展动力,其中代表作以北魏的漆屏风⑥、漆棺以及唐代的琴工艺为主北魏漆器的重要发现是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和宁夏国军的漆棺。漆屏较完整的有五块,用木版制成,板面通髹漆,标题处再涂黄漆,上面写有墨字,模板两面都有漆画,出土时向上的一面保存比较完好,色彩鲜艳;向下的一面因为潮湿,大部分都已脱落,看不出原貌。每面漆画分为上下四层,每幅都有文字题论说明内容和人物身份,就像现在的连环画一样,内容大至采用汉代的《列女传》等。漆画中的线条用黑色,人物面部、手部用铅白,衣服道具用黄、青、绿、红、蓝、灰等色。采用了色彩渲染及铁线描技法,与东晋顾恺之的画风极为相似,大片的题论和标题文字也是少见的北魏书法。此屏不论在绘画还是书法上都有重要的价值。
宁夏固原城东约2.5公里处的一座北魏墓中,发掘出一具木棺上脱落下来的漆画残片。画中绘有东王公、西王母、天河、日、月等图案,,前挡绘着鲜卑服的墓主人像及侍从像,棺侧面为孝子故事。整个漆画以银朱、石青、石绿、石黄调油在朱底上绘制而成。绘画内容反映了鲜卑民族当时的风俗习惯,意趣生动活泼。可能是当地鲜卑族工匠所制。由以上两件漆器可知,魏晋南北朝漆器和绘画相结合,突破了平涂的局限,出现了晕色新技法,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昌盛时期。唐代漆器最突出的成就是工艺技术的进步,主要是金银“平脱”的盛行、雕漆的出现。唐代的漆工艺还表现在制琴上,九霄环佩紫漆琴就是代表作品。唐代漆工艺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与金属工艺结合,创造了独特、精美的铜镜镶嵌纹饰艺术。金银薄片帖附于器型的做法西汉时期已盛行。在唐代由于工艺制法的进步,取得了金属贴片与漆地膜层完全平整一致。加以褪光处理,装饰面两种质材深髓又华丽,达到了视觉艺术中色彩对比的极致效果。如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
应该说:唐代漆工艺在工艺美术的主流中扮演了配角,却扮演得有声有色。但是,唐代所形成的对漆液自身的审美意趣,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为宋代、明代漆艺的全面复兴、盛行奠定了基调。
(5)衰退中的“中兴”
由于瓷器艺术在宋代的辉煌成就,使人们往往忽略了宋代漆器在工艺美术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此时的审美风格由与瓷器同步,这是在北宋时期逐步形成的。其中1978年在江苏武进南宋墓中发现三件漆器,颇使人震惊和瞩目。一个是《出游图》,长方形朱漆盒,盖面一幅老翁出游图,画面构成大量留白,另一件是《园林仕女图》,描绘仕女二人,穿着花罗直领对襟衫,长裙曳地,发鬓高耸,各手持团扇,折扇,挽臂而行,旁边有一女童捧瓶侍立,花园内有山石、柳树花径、藤墩,其中有十二枝间细刻莲花、牡丹等折枝花卉。画面人物高雅,花卉繁丽,装饰效果极好。最引人注目的是《柳塘图》。其上漆画华丽多姿,却艳而不俗。增强了漆画的装饰效果。
总之宋元的漆画与中国花鸟画、山水画结合在一起,出现了新的绘画题材和技艺,使古代漆画得到全面复兴。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