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涂料
关于古代漆画正确定位的商榷及分析
首先,漆画是具有东方特色的造型艺术。虽然现代漆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展现于人们面前是在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但它是源于古老的漆文化传统,是从传统漆艺中孕育发展而成的。
其次,当代漆画界对于古代漆画的评价,大都过于偏面。今天我们认识的漆画现状是古代漆艺的缘由、技法、图案及影响,而且人们容易用西方的观念来看问题,如把漆画从漆器中割离出来看问题,以至认为古代漆画是漆器的附庸。或许是古代漆画一直以漆器为载体,又或许是古代漆艺的地位,以至于当代漆画界认为古代漆画是漆器的附庸。而我认为,古代漆画与漆器是一种完美的组合,是一种汉文化的艺术体现,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古人的“器以载道”就是一种最好的证明,而且无论从古代漆画绚丽的艺术语言、丰富的技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还是汉文化在其上的体现,都证明了古代漆画与漆器不是简单的附属关系。
我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用归纳法、分析法、创新法来研究,对古代漆画的定位,从古代漆画的艺术语言、影响力以及与华夏文化的关系入手,全面的看待古代漆画。从东方思维方式及事实资料的角度来说明古代漆画的定位。
关于古代漆画正确定位的商榷
当代漆画界对于古代漆画的定位一直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我国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如近代科学、绘画艺术、医学等方面的思想影响较大。就绘画艺术而言,古代漆画的定位也大受影响,当代漆画界对于古代漆画的评价,大都过于偏面。现在人们大都以西方思维来看问题,当然这本无可厚非,然而中西有别,其思维方式更加有别,其区别在哪呢,我打个比方,就如中医与西医,我们中医看病一般是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而西医则相反,把人体看成是肌肉和骨骼的组合,可以把人体分割开来看。
当代漆画界人士认为古代漆画是漆器的附庸①,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它是以西方思维方式为基础的一种看法,它的依据是古代漆画是以漆器为载体,以至认为古代漆画是漆器的附庸,这是当代人对古代漆画的认识。为什么古代漆画会以漆器为载体,并不在当代人应考虑的范畴之内,而我认为对古代漆画的定位也应把这一点考虑进去。而且我认为,古代漆画与漆器是一种完美的组合,是一种汉文化的艺术体现,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古人的“器以载道”②就是一种最好的证明,而且无论从古代漆画绚丽的艺术语言、丰富的技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还是汉文化在其中的体现,都证明了古代漆画与漆器不是简单的附属关系。所以更应该用东方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一下,或许会更加全面的看待古代漆画的定位,重新认识古代漆画。而东方思维方式的理念是自然万物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这种理念产生了“器以载道”思想,使漆器和漆画完美结合在一起。
1、纵观我国古代漆画的历史以及与华夏文化的关系,看古代漆画之定位
我国古代漆画历史悠久,经历了连绵起伏的发展过程,并且与华夏文化文明史是相同步的,虽然古代漆器一直作为一种商品,或者是生活用品,它在古代的地位是低下的,从“重农轻商”可见一斑,从而古代漆画也不能脱离这一地位,而且与我国古代“器以载道”思想有紧密关系,漆器和漆画就是一种“器以载道”的体现,它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东方思维方式的体现。而且古代漆画的定位还应从漆画的艺术语言以及影响力综合考虑。所以我在漆器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把漆画历史分成六个时期。其中以百家争鸣时期、一统时期和黄金时代为代表。
(1)、青铜时期
最早的漆画是漆器的附庸,缺乏独特的创意。从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的木胎朱漆碗,已有7000年的历史了③,除了已有较高的漆艺外,漆液作为一种涂料,更广泛的用途还在于其他工艺的结合使用上,在陶器上普遍使用简单纹饰而形成彩陶已为科学测定所证明。如江苏吴江的团结村诸文化遗址中清理出了漆绘彩陶杯,在吴江梭堰的遗址中又发现了一件棕地黄红两色漆绘黑陶壶。这些出土文物说明我国已将生漆用于陶器制作。在图案上有用生漆描绘很粗的线纹。到殷商时代,漆常用于青铜器表层的防锈层,这说明在彩陶、青铜器盛行时代,漆的主要功能是防腐及一般审美,然此时人们对漆画的高层次审美意识尚未十分成熟,这与社会生产力底下有关,而且漆艺发展过缓,还没形成完整的制作技法体系,也不能像陶器、青铜器那样盛行社会各阶层,形成规模④。此时出土的文物的纹饰有了变化,有雷纹、莲叶纹、饕餮纹等,大都与青铜器类似,过于简单大都是线纹,总之,西周以前的漆艺还属于漆艺发展的早期阶段,而漆器上的漆画可称之为漆画的青铜时代,也是古代漆画的萌芽时期,此时古代漆画应完全附属与漆器。
(2)、百家争鸣时期
到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封建制度萌芽,漆画高层次的审美意识发展成熟,而且工艺得到很大发展,使漆艺制作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而漆画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纹饰上,此时的漆画纹饰图案已显得十分独立、成熟,而且漆器的造型变化也较为丰富,而且社会制度的变更使各种思想纷纷出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漆艺也受到一定影响,此时“器以载道”开始形成。这一思想是汉文化的基石之一,无论是儒家的“中庸”还是道家的“天人合一”都与“器以载道”紧密相连。何为“器”“道”,“行而下者为之器,行而上者为之道”。“器”与“道”的结合就是一种中庸、天人合一。1971年在山东临淄郎家庄春秋晚期墓中出土的一批漆器,其中有一件圆形残片。圆形中心绘有三兽翻滚嬉戏,外层画有房屋四座,房中有人物。房宇都是平顶,有短柱承托,屋中人物姿态各异,画面生动且形式感强,且与《韩熙载夜宴图》的画风很相似。可见漆画与中国画关系密切,或许中国画的缘起与漆画有着一定关系。到战国时期,诸侯纷立,天下大乱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基本形成了七国割据的局面,诸国在政治经济上都已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型过程,经济、商业、贸易逐步繁荣,也促进了教育、学术思想在各地间的交流与传播,真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而且漆的优点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并接受,它光泽不变、色彩富丽、轻便、坚固、防腐、耐热、清洁方便、无异味。漆器的装饰手段层出不穷,自由度大,器物大小也没有什么限制,成形可根据需要灵活多变。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