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涂料
关于古代漆画正确定位的商榷及分析
这些优点是铜器及其它器皿所不及,使漆艺制造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漆画也进入了第一次繁荣时期,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文化与丧葬习俗各异,漆画风格也百家争鸣,而楚国的政治经济是最繁荣、稳定的一个,审美意识也相对高一些,可从楚人的华丽服饰可见一斑,而且漆艺也发展迅猛,漆画发展也很快。从实物看,楚漆器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观赏性及文化含量已明显提高,品种丰富,从乐器架、座屏、镇墓兽及各种车马附件、盔甲盾牌、饮食餐具,无所不及,而且造型上千姿百态,把漆画与漆器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器以载道得到完美体现。纹饰题材丰富多样,以线条为主,描绘了天上地下人间之林林总总,充分体现了楚文化奔放而不失严谨,流畅而不失规范的华丽风格,而且颜色丰富了许多,极大的丰富了漆纹饰的表现能力。与其他地区同时代漆器及漆画相比,可谓空前绝后。
如湖北江陵是楚墓最集中的地方境内的纪南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故都。城东雨台山上的楚墓群,时代跨度从春秋早期到战国晚期,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漆器。战国漆器远远多于春秋漆器。其中首次发现有鸭形豆等。
鸭形豆,木胎,豆座为喇叭形,和盖合成一只充满睡意,倦伏着的鸭子,头缩在身体翅膀上,显得十分悠闲。鸭子只雕出了头和小部分翅膀,大部分羽毛是用朱红、金黄等颜色在涂了黑漆的底子上描绘出来的,造型简洁饱满而又不失丰富。雕与画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容器内涂朱漆,鸭尾的两边还画了两只对称的金凤,漆豆的柄部和座子上有三角云纹和卷云纹装饰,鸭形豆造型精美,色彩相互辉映,丰富而和谐,足以说明我国古代漆工艺师们有着很高的艺术感知力。
彩绘木雕蟠蛇漆卮也很有特色,它造型奇特,颇具现代感。卮身群蛇交互缠绕,且很有规律。盖子上雕着八条蟠蛇,四条红蛇头向着盖顶正中,四条黄蛇头向着盖边缘四周,卮身四周雕有十二条蟠蛇,八条粗短的黄蛇,四条对称的长形黄蛇和长形红蛇相互缠绕在一起,多而不乱。器物表面涂满黑漆,容器内涂朱漆,蛇的头、身和鳞片都用朱漆和黄漆描绘出来。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经过精心设计的艺术品⑤。
反映战国时期楚文化与天地鬼神信仰有特殊关系的彩绘木雕镇墓兽,也是很值得一览的艺术品。镇墓兽是象征墓主的保护神,是神兽,它带有辟邪的某些含义。镇墓兽一般为鹿角、头面、立座三部分组成。其中鹿角是最重要的,有长有短,有繁有简,但都是左右对称,而且一般都是真鹿角制成。头面有兽形、有人形,有描绘的、有雕刻的。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中就出土了一具彩绘镇墓兽,全高1.4米,作坐立状,全身用棕黑漆涂,用金银彩描绘鳞纹,头插着两只鹿角,两只耳朵后竖,眼睛睁得又圆又大,口宽舌头长得伸到了腹部,两个前肢抓着蛇放在口内作吞食状,相貌极其凶恶。作者为了突出镇墓兽的凶狠,在造型和色彩上都采取了极为夸张的手法。
随着战国时期的漆器不断出土,我们可以看出,战国时期漆器就已应用到社会个领域,生活用具如羽、豆、盘、盒等;家具如几、案、床;乐器如瑟、钟鼓架;武器如盾、矛、弓、箭竿;丧葬用品如漆棺,棺内用来承尸的床雕花板,墓室里的镇墓兽等。对我们了解战国时期文化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长沙市五里牌406号战国墓群中首次发现了彩绘龙纹皮胎漆盾,盾的大形类似于葫芦形,下边左右两角为方形。盾脊稍稍隆起有棱,背面原有把手,现已脱落,但是把手一头的嵌银铜鼻依然保留下来。胎有皮质,盾牌的两面都通墨漆,漆盾的正面边缘绘有赭红色的云纹装饰,中间用黄、红色漆描绘着蟠曲龙纹。
背面装饰与正面有所区别,边缘装饰带用的红黄色画云纹。中间用用红色描绘蟠龙纹。在古代文献中记载,盾有两种用途:一种是实际作战,一种是当作舞蹈用的道具即“万舞”。万舞就是模拟作战的一种舞蹈,在表演这种舞蹈时,盾、戚、戈都是舞具。我们发现的这个漆盾做工图案都极为精细,不像是实用的防御武器,可能是此类舞蹈的舞具。当然,也可能是作仪仗或其它用的装饰器。
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三号楚墓出土的一批漆器中,有一件彩绘《出行图》的漆器颇引人注目。此器为圆形,直壁,平顶平底,整体分为盒盖、盒身两部分。盒内通髹朱漆,外壁通髹墨漆后用红、黄、蓝、橙四色彩漆描绘。整个漆器上的两辆骖车,两辆骈车,九只展翅高飞的大雁,两只狗,一头猪,五棵大树,还有御马人、乘车人、侍者共26人,组成了一幅绝妙的车马人物出行图。造型优美、布局合理、气韵流畅,堪称战国漆画中的瑰宝。其与《洛神赋图》及其相似。可见漆画与中国画是相通的,至少中国画借鉴了漆画的画风。
这种以艺术观赏为主,文化含量极高的漆艺作品的出现,是对漆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而其影响是深远的,它那自由的造型、华彩的纹饰,充分展现了楚艺术工匠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想象力。此时的古代漆画使漆器从实用性向观赏性转变,而纹饰题材的丰富极其绚丽纹饰,可看出古代漆画不再是完全附属于漆器,虽然它一直以漆器为载体,而且漆器的造型艺术于漆画艺术完美的结合,使漆艺更加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更加体现汉文化的“器以载道”思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漆器装饰技法与战国以前相比已经有很多变化,使漆器更加丰富多彩,古代漆画也得到了发展,艺术语言丰富,自由度大,具有地域性。随着漆器工艺的日益发展,封建主们专门为漆器生产设立了管理部门,实行政府管理,分工越来越具体,实行专艺专工的制度。器成后,要记录上检验工师名,以体现责任。民间也有不少私营场所,私营作坊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漆器工业的繁荣。
(3)一统时期和黄金时代
到秦代,经过十年兼并战争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打破了各地域的封闭状态,促进了工商交流,使漆艺也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在风格上主要以实用为主。然而秦漆画的地位和作用还是巨大的,是具有承袭性、导向性双重作用,而且有大一统的时代特色,不再像春秋战国一样有地域性。
从出土的漆器来看,漆画的彩绘技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了一大批漆器,大部分器物都是在黑漆底上用褐、红、彩漆绘制凤纹、鸟纹、鱼纹、梅花纹、云气纹等装饰纹样,构思巧妙,线条流畅,体现了很高的绘画艺术和工艺制作水平。
到西汉,也就是中国漆艺术的黄金时期,可从汉文化的影响力、艺术成就、工艺制作水平等诸方面来看,西汉漆文化在古代漆艺史中占据了最辉煌、最重要的位置。而在于汉文化的大一统有关。西汉的“独尊儒家”使之“器以载道”思想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此时的儒家思想已吸收了其他百家思想的精华,成为汉文化的基石。汉代漆艺在继承战国和秦代传统的基础上,又向前进了一步。从出土的汉代漆器考证来看,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汉代宫廷,达官显贵和地方富商大贾的生活中,精美的漆器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为了满足生活享受的需要,不惜以大量的人力、财力制造漆器,汉代漆器的装饰技法又有新的发展,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漆器中有一漆木龟盾,外形是龟甲形,盾上的漆画是用漆在黑底上描画,盾的正面上方画着一个神人,人的身子,鸟的脚,作跨越的姿态。
如湖北江陵是楚墓最集中的地方境内的纪南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故都。城东雨台山上的楚墓群,时代跨度从春秋早期到战国晚期,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漆器。战国漆器远远多于春秋漆器。其中首次发现有鸭形豆等。
鸭形豆,木胎,豆座为喇叭形,和盖合成一只充满睡意,倦伏着的鸭子,头缩在身体翅膀上,显得十分悠闲。鸭子只雕出了头和小部分翅膀,大部分羽毛是用朱红、金黄等颜色在涂了黑漆的底子上描绘出来的,造型简洁饱满而又不失丰富。雕与画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容器内涂朱漆,鸭尾的两边还画了两只对称的金凤,漆豆的柄部和座子上有三角云纹和卷云纹装饰,鸭形豆造型精美,色彩相互辉映,丰富而和谐,足以说明我国古代漆工艺师们有着很高的艺术感知力。
彩绘木雕蟠蛇漆卮也很有特色,它造型奇特,颇具现代感。卮身群蛇交互缠绕,且很有规律。盖子上雕着八条蟠蛇,四条红蛇头向着盖顶正中,四条黄蛇头向着盖边缘四周,卮身四周雕有十二条蟠蛇,八条粗短的黄蛇,四条对称的长形黄蛇和长形红蛇相互缠绕在一起,多而不乱。器物表面涂满黑漆,容器内涂朱漆,蛇的头、身和鳞片都用朱漆和黄漆描绘出来。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经过精心设计的艺术品⑤。
反映战国时期楚文化与天地鬼神信仰有特殊关系的彩绘木雕镇墓兽,也是很值得一览的艺术品。镇墓兽是象征墓主的保护神,是神兽,它带有辟邪的某些含义。镇墓兽一般为鹿角、头面、立座三部分组成。其中鹿角是最重要的,有长有短,有繁有简,但都是左右对称,而且一般都是真鹿角制成。头面有兽形、有人形,有描绘的、有雕刻的。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中就出土了一具彩绘镇墓兽,全高1.4米,作坐立状,全身用棕黑漆涂,用金银彩描绘鳞纹,头插着两只鹿角,两只耳朵后竖,眼睛睁得又圆又大,口宽舌头长得伸到了腹部,两个前肢抓着蛇放在口内作吞食状,相貌极其凶恶。作者为了突出镇墓兽的凶狠,在造型和色彩上都采取了极为夸张的手法。
随着战国时期的漆器不断出土,我们可以看出,战国时期漆器就已应用到社会个领域,生活用具如羽、豆、盘、盒等;家具如几、案、床;乐器如瑟、钟鼓架;武器如盾、矛、弓、箭竿;丧葬用品如漆棺,棺内用来承尸的床雕花板,墓室里的镇墓兽等。对我们了解战国时期文化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长沙市五里牌406号战国墓群中首次发现了彩绘龙纹皮胎漆盾,盾的大形类似于葫芦形,下边左右两角为方形。盾脊稍稍隆起有棱,背面原有把手,现已脱落,但是把手一头的嵌银铜鼻依然保留下来。胎有皮质,盾牌的两面都通墨漆,漆盾的正面边缘绘有赭红色的云纹装饰,中间用黄、红色漆描绘着蟠曲龙纹。
背面装饰与正面有所区别,边缘装饰带用的红黄色画云纹。中间用用红色描绘蟠龙纹。在古代文献中记载,盾有两种用途:一种是实际作战,一种是当作舞蹈用的道具即“万舞”。万舞就是模拟作战的一种舞蹈,在表演这种舞蹈时,盾、戚、戈都是舞具。我们发现的这个漆盾做工图案都极为精细,不像是实用的防御武器,可能是此类舞蹈的舞具。当然,也可能是作仪仗或其它用的装饰器。
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三号楚墓出土的一批漆器中,有一件彩绘《出行图》的漆器颇引人注目。此器为圆形,直壁,平顶平底,整体分为盒盖、盒身两部分。盒内通髹朱漆,外壁通髹墨漆后用红、黄、蓝、橙四色彩漆描绘。整个漆器上的两辆骖车,两辆骈车,九只展翅高飞的大雁,两只狗,一头猪,五棵大树,还有御马人、乘车人、侍者共26人,组成了一幅绝妙的车马人物出行图。造型优美、布局合理、气韵流畅,堪称战国漆画中的瑰宝。其与《洛神赋图》及其相似。可见漆画与中国画是相通的,至少中国画借鉴了漆画的画风。
这种以艺术观赏为主,文化含量极高的漆艺作品的出现,是对漆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而其影响是深远的,它那自由的造型、华彩的纹饰,充分展现了楚艺术工匠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想象力。此时的古代漆画使漆器从实用性向观赏性转变,而纹饰题材的丰富极其绚丽纹饰,可看出古代漆画不再是完全附属于漆器,虽然它一直以漆器为载体,而且漆器的造型艺术于漆画艺术完美的结合,使漆艺更加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更加体现汉文化的“器以载道”思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漆器装饰技法与战国以前相比已经有很多变化,使漆器更加丰富多彩,古代漆画也得到了发展,艺术语言丰富,自由度大,具有地域性。随着漆器工艺的日益发展,封建主们专门为漆器生产设立了管理部门,实行政府管理,分工越来越具体,实行专艺专工的制度。器成后,要记录上检验工师名,以体现责任。民间也有不少私营场所,私营作坊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漆器工业的繁荣。
(3)一统时期和黄金时代
到秦代,经过十年兼并战争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打破了各地域的封闭状态,促进了工商交流,使漆艺也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在风格上主要以实用为主。然而秦漆画的地位和作用还是巨大的,是具有承袭性、导向性双重作用,而且有大一统的时代特色,不再像春秋战国一样有地域性。
从出土的漆器来看,漆画的彩绘技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了一大批漆器,大部分器物都是在黑漆底上用褐、红、彩漆绘制凤纹、鸟纹、鱼纹、梅花纹、云气纹等装饰纹样,构思巧妙,线条流畅,体现了很高的绘画艺术和工艺制作水平。
到西汉,也就是中国漆艺术的黄金时期,可从汉文化的影响力、艺术成就、工艺制作水平等诸方面来看,西汉漆文化在古代漆艺史中占据了最辉煌、最重要的位置。而在于汉文化的大一统有关。西汉的“独尊儒家”使之“器以载道”思想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此时的儒家思想已吸收了其他百家思想的精华,成为汉文化的基石。汉代漆艺在继承战国和秦代传统的基础上,又向前进了一步。从出土的汉代漆器考证来看,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汉代宫廷,达官显贵和地方富商大贾的生活中,精美的漆器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为了满足生活享受的需要,不惜以大量的人力、财力制造漆器,汉代漆器的装饰技法又有新的发展,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漆器中有一漆木龟盾,外形是龟甲形,盾上的漆画是用漆在黑底上描画,盾的正面上方画着一个神人,人的身子,鸟的脚,作跨越的姿态。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