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进入旧版 English

涂料技术

微乳液型脱漆剂的研究及应用

时间:2011-04-25 10:44:16 来源: 作者:聪聪 点击:
2·3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用量[12]

使用少量的表面活性剂能有效地润湿被脱涂层的表面,从而更有利于漆膜的脱除。图3为表面活性剂(OP-10)含量对脱漆效果的影响。

 
图3

图3

 
图3表明,表面活性剂含量为4·38%时,脱漆效果最佳。本研究还考察其他表面活性剂,发现也有相同效果,考虑到复杂样品,在实际产品中采用复合表面活性剂,含量约为2%。

2·4脱漆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脱漆快慢有较大影响,见图4。
 
图4

图4
 
由图4可见,在常温下需60~80min,在45℃时,仅需10min,在40℃以后趋向平缓,故在实际作业时可选用35~40℃,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可适当延长一些时间,特别适合常温作业,这是区别其他脱漆剂的一大优点。
 
2·5挥发速率[13]

在室温环境下,量取一定体积的脱漆剂敞口放置在容器中,记录其随时间的延长失质量情况,并与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的挥发速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室温环境中1260min失质量0·141g,脱漆剂的挥发速率仅为乙酸乙酯挥发速率的0·1%,说明其挥发量对环境影响较小。

2·6腐蚀速率

在室温环境下,将试片在脱漆剂中浸泡24h,对基材的腐蚀速度小于0·18g/(m2·h),低于其他成品。

3脱漆原理

3·1三个规律

溶剂的溶解能力遵循三个规律[14]:(1)相似相容规律;(2)溶解度参数相近规律;(3)溶剂化规律。

由于涂料成分的复杂性,单一的溶剂已不能达到溶解的目的,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首先根据相似相容规律,发现几种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可以较好地溶解该聚合物。混合溶剂的配比,可按混合溶剂的溶解度参数计算公式[15]计算,如式(1)所示。
式1
 
式中,i为各组分的体积分数,δi为各组分的溶解度参数。

3·2微乳液增溶性、超低的界面张力

在W/O微乳液浸泡条件下,漆膜内外表面大量亚微孔、缺陷更容易吸附溶剂。脱漆剂通过分子热运动形成的定向吸附,很快将基材表面与漆膜之间的物理吸附转化为脱膜剂分子与漆膜之间的化学吸附。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吸附过程其能量差异巨大。当漆膜浸泡在微乳液中,这种功能性化合物通过分子热运动迅速润湿漆膜表面扩散渗透,在漆膜的内外表面相应微孔或缺陷处形成有规则的定向吸附排列层,分子间的各种力共同对漆膜表面发挥与粘附力相反的牵引拉伸作用,漆膜迅速溶胀并快速剥离其粘接表面[14]。依靠微乳液对漆膜的增溶浓缩原理,使它们在微乳液中更容易发生醇解、酸解的反应,从而使高聚物漆膜发生溶胀,达到迅速剥离脱除的目的,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醇解、酸解反应相比更迅速,反应温度可降低[3]。

4结语

(1)本文研制的水基脱漆剂外观为一均匀略带淡黄色的微乳液体,在常温和受热状态下均不分层。最终优化形成的配方如下:以脂肪醇为代表的复合醇含量为30%~40%,以醇醚为代表的复合醚含量8%~10%,以OP-10为代表的复合表面活性剂含量2%,以甲酸为代表的复合有机酸含量15%~30%,适量的缓蚀剂,水16%~40%。

(2)该脱漆剂可用于醇酸树脂、聚氨酯、聚酯、环氧树脂等漆膜的脱除,能在常温下以较短的时间脱除这些漆膜,适合工业化生产需求,对环境友好、挥发性低。

关键词: 乳液脱漆剂研究
发布评论
  • 验证码:

热门论坛

进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