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文集
研究鞣酸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对UV固化涂料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硅;鞣酸;改性二氧化硅;表面改性
0.引言
纳米SiO2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无机增韧增强功能性填料,已被广泛应用于涂料、塑料、橡胶、油墨、造纸等领域[1-2]。但是,纳米SiO2表面能很高,并且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加入到非极性体系中,则难以分散,不能体现纳米SiO2的特殊功能,因此其应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3]。为改善纳米SiO2与基体物质的相容性和分散性,改进增强体系的综合性能,必须对纳米SiO2表面进行表面改性处理[4]。目前,大多采取表面活性剂或偶联剂表面改性的方法改善纳米SiO2和基体相的界面相容性[5]。单纯使用表面活性剂,虽然可以降低表面极性,增加和基体的相容性,但是表面活性剂只能形成填料和基体相的物理结合,结合力弱[6]。如R.P.Winkler[7]等用KH560对纳米级硅溶胶进行改性,研究发现改性后纳米粒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减弱,排斥力增加,分散更均匀。BOurgeat-Lami.Elodie[8]用KH570对纳米粒子进行改性,然后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下,加入苯乙烯单体,与改性粒子进行乳液共聚合,得到了以聚苯乙烯包裹的纳米粒子。结合防腐涂料的特点,除了要考虑分散性以外,还要考虑填料的防腐性能,因此在选择分散剂同时需要兼顾所选分散剂的防腐性能。鞣酸又叫单宁酸(Tannicacid),分子式:C76H52O46,分子内有多个邻位酚羟基,可作为多基配体与一个中心金属离子,如铁、铅、锡、锌、汞、铜络合,形成环状的螯合物,络合能力强、络合物稳定,广泛应用于金属表面处理和涂料中[9]。本文采取鞣酸改性纳米SiO2,是因为纳米SiO2表面带有很多高活性的羟基,这些活性羟基可以和鞣酸表面的酚羟基发生脱水缩合反应,从而达到包覆改性的目的。本论文利用其对纳米SiO2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鞣酸在纳米SiO2表面的存在形态和键合状态,表面改性后纳米SiO2表面性质的变化以及改性纳米SiO2对UV固化涂料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1.试验部分
1.1试验药品
鞣酸,上海润捷化学,分析纯;纳米SiO2,安徽敬业纳米科技,工业品;双酚A环氧丙烯酸酯(EA树脂),天津市天骄化工,工业品;乙醇,上海中试化工,分析纯。
1.2试验仪器
PyrisDiamond型热重分析仪,美国PE公司(加热速率5℃/min,保护气体为氦气);JEOL648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FT-520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DIGILAB公司;EG-GPARCM283型阻抗分析仪,美国EG&G公司;超声分散仪,昆山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1.3试验过程
1.3.1包覆的原理
在纳米SiO2的浆液中加入鞣酸,使鞣酸均匀地分散在SiO2表面,这时鞣酸分子中的—OH和SiO2表面的—OH会发生脱水缩合反应。其过程如图1所示。
将2g纳米SiO2加入到少量蒸馏水和无水乙醇中,放入超声波分散仪中预分散20min,然后将1.2g鞣酸、预分散好的纳米SiO2和蒸馏水、乙醇的混合溶剂(体积比19∶1)分别加入到三口烧瓶中,用醋酸或氨水缓慢调节pH值为5,边搅拌边加热至80℃,恒温80min。抽滤、洗涤、干燥备用。
1.3.3涂层的制备
将改性前后的纳米SiO2分别加入到配制好的涂料中,然后在马口铁试片上刷涂两遍,涂层厚度(100±10)μm,在25℃、相对湿度30%条件下用紫外光充分固化干燥。
2结果与讨论
2.1鞣酸包覆改性纳米SiO2性能分析
2.1.1红外光谱分析(见图2)
图2鞣酸包覆的纳米SiO2和未改性纳米SiO2的红外图
由图2可以看出,改性的纳米SiO2的红外图谱中,在1539cm-1和1639cm-1处存在苯环的骨架变形振动吸收峰,在948cm-1和3640cm-1处是羟基伸缩振动吸收峰。由此判断鞣酸可能是通过化学键包覆纳米SiO2的。在1080cm-1处为Si—O键振动吸收峰。改性后的纳米SiO2的红外图谱中,在1080cm-1处也存在Si—O键振动吸收峰,吸收峰的面积增大,表明羟基含量增多,从侧面证明只有当SiO2表面积的羟基增多时才能增大吸收面积,而增大羟基数目只能依赖SiO2粒径减小,从而说明改性后的纳米SiO2的分散性提高。
2.1.2TG分析
为了进一步揭示鞣酸与纳米SiO2之间是物理还是化学的作用,对填料进行了TG热重分析。为方便比较,经过鞣酸改性的和未改性的纳米SiO2TG图见图3,由图3看出改性样在250~320℃没有出现明显的失重,而在440~500℃出现了明显的失重。如果为物理吸附,根据鞣酸的分解温度,改性填料将会在215℃之前产生失重,而试验数据显示其在450℃出现失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唯一可能就是鞣酸中的酚羟基与SiO2表面的羟基脱水缩合产生了化学键合,提高了分解失重温度。
图3鞣酸包覆的纳米SiO2和未改性纳米SiO2的TG图
结合图2、图3,可以推测,鞣酸在纳米SiO2表面的作用过程如下:首先,表面改性剂分子从液相主体迁移到纳米SiO2粒子表面,生成难溶盐前驱体;然后,表面改性剂分子和纳米SiO2粒子表面的羟基发生氢键作用,同时液相主体的难溶盐前驱体迁移到SiO2粒子的表面;最后液相主体中的难溶盐在SiO2粒子表面吸附、生长,把SiO2粒子包覆起来,从而达到表面改性的效果。
2.1.3SEM分析(见图4)
图4未改性纳米SiO2(a)和鞣酸包覆的纳米SiO2(b)的SEM图
从图4看,未改性纳米SiO2图4(a)由于具有很高的表面极性,表面能很高,较多的纳米SiO2粒子聚集成团,颗粒的边界非常模糊,颗粒大小无规则,观察的颗粒是团聚体。经鞣酸改性的纳米碳酸钙图4(b)的分散状况有较大的改善,虽然还有少量的颗粒聚集成团,但是与未改性试样相比,团聚明显减少。这是因为表面改性的纳米SiO2颗粒表面极性减弱,表面能降低,从而颗粒处于较稳定的状态,颗粒之间的团聚情况减轻。
2.2鞣酸改性纳米SiO2对UV固化涂膜防腐效果影响
分别选取含量为3%改性和未改性的纳米SiO2添加到UV涂料作EIS分析(见图5)。
图5改性前和改性后的纳米SiO2的UV固化涂膜的交流阻抗谱图
阻抗谱图高频段对应涂层自身阻抗,低频段则对应金属基材/溶液界面的电化学反应阻抗。不同改性方法的涂层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浸泡10d后发现,谱图为单容抗弧,采用改性后获得的涂层容抗弧半径大于未改性的涂层,说明改性后的涂层耐蚀性好于未改性的涂层[10]。用纳米SiO2中Si—OH与鞣酸中—OH在一定条件下缩聚形成大分子网状结构,充分地参与到固化过程中,同时未反应的酚羟基又与基材表面的铁离子形成稳定的网状结构的单宁酸铁络合物,有效地阻止了水分子在涂层中的扩散,提高了涂层的防腐性能。而直接将未改性的SiO2加入UV涂料中,虽然SiO2中含有—OH,而且能与金属基材形成络合物,但与树脂、活性稀释剂没有良好的键合能力,因此防腐效果要差一些。
3.结论
(1)FTIR和TG结果表明,鞣酸改性剂是以化学键合的形式接枝到纳米SiO2的表面。(2)鞣酸改性的纳米SiO2填料分散性良好,无明显团聚现象。(3)鞣酸改性纳米SiO2能极大提高UV固化涂层防腐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