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文集
不同交联剂对核壳型丙烯酸树脂乳液MFT及硬度的影响
钱亦萍 1 申 亮 2 乔永洛 2 强西怀 1
(1 .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成阳 712081 ; 2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有机功能分子研究所,南昌 330013)
摘要: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以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 (TMPTA) 、 N —羟甲基丙烯酰胺 (NMA) 、丙烯酸锌盐 (ZA) 为交联单体,合成了木器用交联型核壳丙烯酸树脂乳液,并借助差示扫描量热仪 (DSC) 、最低成膜温度 (MFT) 仪等测试手段考察了 3 种交联体系对树脂乳液 MFT 及硬度的影响。
关键词:核壳结构;丙烯酸树脂乳液;交联;硬度; MFT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环保和节能意识的逐步增强,世界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法规,以限制产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 的释放量,涂料行业首当其冲。水性涂料作为一种低 VOC 涂料,是环保型涂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中丙烯酸树脂类水性涂料因具有优异的光泽、丰满度、耐候性等性能而备受欢迎。但现阶段水性丙烯酸树脂木器涂料由于涂膜硬度欠佳,低温成膜性能不理想,限制 了其大规模地推广应用。
本研究根据分子设计和粒子设计的原理,引入适当的交联方式,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具有硬核软壳结构的丙烯酸树脂木器用乳液,探讨了不同交联剂对核壳型丙烯酸树脂乳液 MFT 及玻璃化转变温度 (Tg) 的影响。对涂料用丙 烯酸酯乳液而言, Tg 高的乳液,涂膜硬度高; MFT 低,则表现为乳液低温成膜性好。本研究工作的目的旨在为低温成膜性好、硬度高的水性丙烯酸树脂木器涂料用乳液的研究开发,探索出一种新的乳液改性方法,并为其它功能性丙烯酸树脂乳液的研究开发提供新的技术思路。
1 实验部分
1 . 1 主要原料和仪器
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 、 α —甲基丙烯酸 ( α — MAA) 、丙烯酸丁酯 (BA) 、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 (OP — 10) 、过硫酸铵 (APS) 、碳酸氢钠 (NaHCO3) 、叔丁基过氧化氢 (t — BHPO) 、吊白块、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 (TMPTA) 、 N —羟甲基丙烯酰胺 (NMA) 、丙烯酸锌 (ZA) ,均为化学纯。
Diamond 型 DSC(PerkinElmer 公司 ) 、 QMB 型最 低成膜温度测定仪 ( 天津市森日达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 、 V70 型红外测试仪 (BRUKER 公司 ) 。
1 . 2 乳液合成
将计量的去离子水和复合乳化剂加入装有搅拌器的三口预乳化瓶中,搅拌溶解,再逐步滴加计量的核,壳层复合单体,预乳化 30 min ,制得核,壳层单体预乳化液。其中交联单体同核层复合单体混匀后一起加入。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氮气保护装置的四口反应瓶中加入计量的去离子水、复合乳化剂、 NaHCO3 、 40 %的引发剂溶液,搅拌,升温至 80 ℃ ,加入 10 %核层单体预乳化液,待乳液微微泛蓝后,滴加剩余的核层单体预乳化液和 30 %的引发剂, 2 h 内滴完。然后滴加壳层单体预乳液和剩余 30 %的引发剂溶液, 3 h 滴完。保温搅拌 60 min ,然后慢慢滴加后引发剂溶液,滴完后,降温,用稀氨水调节乳液的 pH 至 8 ± 0 . 5 ,过滤,出料。
1 . 3 涂膜的制备
将制备的丙烯酸树脂乳液涂覆在聚四氟乙烯模板上,在干燥后能揭下涂膜的前提下,涂层尽可能薄。室温干燥 7 d 后,揭下涂膜用于测试。
1 . 4 乳液涂膜性能的测试
1 . 4 . 1 DSC 分析
取膜称重,在 DSC 上测定乳液涂膜的玻璃化转 变温度,氮气保护,氮气流量 20 mL / min ,温度变化区间 -30 ~ 150 ℃ ,升温速率 10 ℃ / min 。
1 . 4 . 2 MFT 的测定
将待测乳液均匀涂在梯度板上,乳液慢慢干燥 后,会在梯度板上出现一清晰的分界线,高温一侧 形成透明的薄膜,而低温一侧则出现粉化或龟裂。分界线所对应的温度就记作 MFT 。
1 . 4 . 3 红外光谱 (IR) 测定
采用全反射 (ATR) 技术测定乳液涂膜的红外光谱。
2 结果与讨论
2 . 1 乳液粒子设计
本实验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核层聚合单体和壳层聚合单体分阶段加入,并在核层单体聚合时加入交联型的功能单体,依据文献资料,在单体配比中设计核层聚合单体的 为 60 ℃ ,壳层聚合单体的 为 -10 ℃ ,核层与壳层的总单体质量比为 1 : 1 。这种硬核软壳结构的乳液粒子设计方法,可实现粒子内部不同大分子链间的有机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涂膜的物理性能,既能保证涂膜具有较好的低温成膜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涂膜的硬度。
2 . 2 交联剂的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分别选用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 (TMPTA) 、 N- 羟甲基丙烯酰胺 (NMA) 、丙烯酸锌 (ZA)3 种交联体系,其分子结构见图 1 。从中可看出: 3 种交联体系的作用机理有较大差异。
图 1 交联剂的分子结构式
2 . 2 . 1 交联剂对乳液 MFT 的影响
本实验考察了不同交联剂及其用量对乳液 MFT 的影响,结果如表 l 所示。
表 1 交联剂类型及用量对核壳型丙烯酸酯乳液 MFT 的影响
从表 l 可以看出:当交联剂用量小于 2 %时, 3 种交联体系乳液涂膜的 MFT 都要低于 3 . 6 ℃ ,当交联剂用量在 3 %~ 4 %时,相应乳液涂膜的 MFT 会有显著提高;在 3 种交联体系中,随着交联单体用量 的增加,引入 ZA 和 NMA 交联的乳液涂膜 MFT 增加 幅度较大。这是因为交联剂用量在 1 %~ 2 %时,交联剂的交联作用相对较弱,此时的交联作用不足以影响乳液粒子形成正常的核壳结构,乳液涂膜表现为较好的低温成膜性;而随着交联单体用量的增加,由于 TMPTA 形成的是一种分子内的自交联作用,使核层形成独立的网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核、壳层的相互融合,使得软质壳层聚合物能较好包覆在硬质核层聚合物表面,因此具有较好的低温成膜性,而对于 ZA 、 NMA 交联体系而言,主要形成的是一种成膜交联,在乳液成膜过程中能促使硬核与软壳的部分融合,使得硬质核层聚合物不能完全包覆其中,故导致 MFT 增加的幅度较大。
2 . 2 . 2 交联剂对聚合物 的影响
本试验考查了 3 种交联体系对乳液涂膜热力学性能的影响 ( 交联剂用量为 2 % ) ,结果见图 2 。
图 2 不同交联体系乳液涂膜的热分析曲线
从图 2 可以看出:未引入交联的乳液涂膜与引入 TMPTA 交联的乳液涂膜在热分析曲线上表现出 2 个明显的 Tg 转变点,分别如下: Tg1= 6.45 ℃ ,Tg2= 57.14 ℃ ,Tg[TPMPTA1]= 10.01 ℃ ,Tg[TPMPTA2]= 81.23 ℃ ;而引入NMA 和 ZA 交联舱乳液涂膜在热分析曲线上具有 3 个 Tg 转变点,分别如下: TgZA1=8 . 76 ℃ , TgZA2=46 . 82 ℃ , TgZA3=90 . 07 ℃ , TgNMA1=7 . 56 ℃ , TgNMA2=56 . 78 ℃ , TgNMA3=91 . 26 ℃ 。一方面引人交联的乳液涂膜,其 Tg 要高于没有引入交联的乳液涂膜,表明乳液体系中引入交联后涂膜的硬度大大提高,证实了引入交联的乳液体系中交联作用的存在;另一方面,乳液涂膜不同的 Tg 转变点数目表明乳液粒子不同的结构,即引入 TMPTA 交联与没有引入交联的乳液粒子均表现为 2 个相态,即具有核壳结构,而引入 ZA 和 NMA 交联的乳液粒子表现为 3 个相态。这是因为对于引入 TMPTA 交联的乳液体系而言, TMPTA 分子内存在 3 个可发生交联反应的官能团,与没有引入交联的乳液体系相比,与核层单体的交联能力增强,因此限制了核壳层的分子运动,表现为 2 个明显的 Tg 转变点;而 ZA 和 NMA 作为后交联剂,在成膜过程中使核壳层之间也发生了轻度的交联,因而表现为 3 个 Tg 转变点。
2 . 3 红外图谱分析
图 3 中 A 、 B 、 C 分别为核层中加入 2 %交联单体 ZA 、 NMA 、 TMPTA 的乳液室温成膜 10d 后,涂膜的红外图谱; D 为核层不加交联单体的乳液室温成膜 10d 后,乳液涂膜的红外图谱。从中可以看出:核层加入 2 %交联单体和不加交联单体的乳液涂膜的红外图谱图形基本一致,吸收峰 2 592cm -1 蓝移到 2596 cm -1 , 1 725cm -1 蓝移到 1730 cm -1 , 1441 cm -1 蓝移到 1 447cm -1 ,表明 NMA 、 ZA 、 TMPTA 在体系中发生交联作用。在 1 725 cm -1 附近处出现的羰基吸收峰, 1 150cm -1 出现的酯基吸收峰, 1 441cm -1 、 1 387cm -1 附近出现的亚甲基、甲基吸收峰为各单体单元的特征吸收峰。
图 3 乳液涂膜的 ATR 红外光谱图
(1) 通过分子设计和乳液粒子设计原理,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在核层引入适当的交联,可以制得具有硬核软壳结构的丙烯酸树脂乳液。
(2) 在 NMA 、 ZA 、 TMPTA3 种交联体系中,随着交联单体用量的增加,乳液涂膜的 MFT 相应提高;当交联单体用量在 1 %~ 2 %时,树脂乳液的低温成膜性好,当交联单体用量在 3 %~4 %时,树脂乳液不能在低温下成膜。
(3) 引入交联的树脂乳液硬度要明显高于没有引入交联的树脂乳液硬度,引入 TMPTA 交联的树脂乳液表现为 2 个相态,而引入 ZA 、 NMA 交联的乳液表现为 3 个相态。
如转载, 请注明: 资料来源"中国艺术涂料网"
3 结语 中国艺术涂料网“转载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涂料网”




下一篇:VTMS对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研究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