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文集
粉末涂料光固化UPR的熔融缩聚合成
陈建山1, 周 钢1, 罗 洁1, 左光汉2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工业学院, 湖南长沙410004; 2.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安徽合肥230001) 
    摘 要] 采用熔融法制备了以邻苯二甲酸酐, 顺丁烯二酸酐, 1, 22丙二醇, 一缩二乙二醇(摩尔比为1∶1∶1. 76∶0. 44) 为原料的光活性不饱和聚酯树脂(U PR ) , 对产物进行红外表征, 探索其合成条件, 得到反应的优化工艺条件. 加入适量光引发剂(184, 907, 605, 1173) , 紫外光照射数秒即可实现固化. 研究了树脂固化前后的性能, 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紫外光固化性能. 
   [ 关键词] 紫外光固化; 不饱和聚酯; 醇酸比; 玻璃化温度; 熔融缩聚
   目前, 一般的UV 固化涂料均为溶剂型, 需大量使用活性稀释剂单体, 这将导致涂料的有机挥发组分(VOC) 大幅升高, 与国际上日益严格的涂料VOC 控制法规相违背. 解决此问题有两种方法, 一是发展水性的光固化涂料, 二是将光敏涂料与另一环保涂料——粉末涂料相结合, 开发不含溶剂的光固化粉末涂[4, 5] . 不饱和聚酯型光固化树脂是发展最早、销售量最大的光固化树脂. 从目前情况看, 该产品在印刷工业主要用于光敏树脂印刷版、光敏油墨等, 在油漆工业上用作光敏涂料, 在无线电工业上用作印刷电路板的光致抗蚀膜等; 此外, 亦可以制成光敏粘合剂、丝网漏印感光胶等. 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化工原材料新品种的供应以及科学研究的发展, 感光不饱和聚酯的用途将日益广泛. 聚酯类涂料由于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装饰效果而占据了主导地位, 笔者采用两步法合成不饱和聚酯, 即必须含有感光基团, 玻璃化温度必须高于贮存温度. 
   [ 作者简介] 陈建山(1975-) , 男, 福建莆田人, 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高分子教学及光固化涂料的研制开发
   1 合成实验
    1. 1 仪器与试剂
    仪器: 带搅拌、低液漏斗、冷凝管的常压反应装置、真空系统等. 
    试剂: 邻苯二甲酸酐(工业纯)、顺丁烯二酸酐(工业纯)、己二酸(化学纯)、一缩二乙二醇(工业纯)、乙二醇( 工业纯)、对苯二酚(分析纯) 、亚磷酸三苯酯(工业纯)、光引发剂2184 (2-羟基环己烷苯基酮)( 分析纯)、光引发剂2651 (A, A2二甲氧基2A2苯基苯乙酮)( 分析纯)、光引发剂2907 (2-甲基2- (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1-丙酮) (分析纯)、光引发剂21173 (2-羟基-甲基苯基丙烷-1-酮)( 分析纯). 
    1. 2 两步法合成不饱和聚酯
 
    首先将29. 62 g (0. 2mol) 邻苯二甲酸酐,24. 35 g (0. 32 mol) 丙二醇,8. 5 g (0. 08 mol) 一缩二乙二醇及适量的抗氧剂亚磷酸三苯酯加入带有搅拌器、温度计的四口烧瓶内, 加热物料, 140 ℃ 时开始搅拌. 然后逐步升温, 反应温度不超过210℃, 蒸馏头温度不超过103℃, 反应至酸值降至(以KOH 滴定值表示, 下同)10 m g.g 以下. 
    在体系中加入19. 61 g (0. 2mol) 顺丁烯二酸酐,2. 43 g (0. 032 mol)1,22丙二醇,0. 84 g(0. 008 mol) 一缩二乙二醇, 逐渐加热到200℃, 蒸馏头温度不超过103℃, 反应至酸值降至80 mg.g 以下, 真空脱水, 使酸值降至55 m g.g 以下.降温, 180 ℃时加入质量分数为1.5×1022% 的阻聚剂对苯二酚, 120 ℃时加入质量分数为35% 的活性单体, 在80~ 90 ℃ 搅拌1 h, 降温到70 ℃以下, 即可出料. 
    反应过程中需间隔地测定酸值[6] ,同时观察馏出水的毫升数,以了解和控制体系的反应程度
    1. 3 合成产物的红外分析
   光敏树脂的红外光谱用N icolet 170sx FT 2IR 光谱仪测定. 本研究中所合成的光敏U PR 是不饱和酸酯图1 是所合成产品的红外光谱图(由于所要考察的波数集中在1 000~ 2000 cm -1区域, 特地把此区域放大1 倍便于分析). 
 图1不饱和聚酯的红外谱图
   由图1 可以看到:1)1725 cm -1处为C= O 的伸缩振动峰, TC= O(1 725~ 1 715 cm -1); 在1240 cm -1处出现一强吸收谱带, 为C2O 2C 反对称伸缩振动峰, TCas 2O 2C (1 300~ l 180 cm -1); 这两个峰都是酯的特征峰. 2)U PR 的不饱和双键由原料中的顺酐引入,-CO -CH = CH -CO -, 在1644 cm -1 处出现一收谱带, 为C= C 的伸缩振动峰, TC= C(1 680 ~ 1620 cm -1);1452 cm -1 处吸收谱带为= CH 平面摇摆振动吸收峰, Q= CH (1 492~ 1397 cm -1);978 cm -1 处则为反式= CH 非平面摇摆振动吸收峰, W= CH (980~ 965 cm -1); 红外光谱分析为所合成的不饱和聚酯的存在提供了依据
    1. 4 紫外光固化
    在胶衣树脂中加入适量的光引发剂(光引发剂184, 651, 907, 1173) , 在玻璃片上涂膜, 在1 000 W 紫外光高压汞灯下, 灯距约为20 cm , 照射室气氛为空气, 曝光时间以秒计. 固化时间用紫外光照射直至不粘棉丝的表干时间来表示. 
    2 结果与讨论
   2. 1 U PR 反应的酸值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表1 酸值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数据
    第6 小时为加料时间, 第7 小时是二次加料后测定的第一个酸值.
图1不饱和聚酯的红外谱图
   由图1 可以看到:1)1725 cm -1处为C= O 的伸缩振动峰, TC= O(1 725~ 1 715 cm -1); 在1240 cm -1处出现一强吸收谱带, 为C2O 2C 反对称伸缩振动峰, TCas 2O 2C (1 300~ l 180 cm -1); 这两个峰都是酯的特征峰. 2)U PR 的不饱和双键由原料中的顺酐引入,-CO -CH = CH -CO -, 在1644 cm -1 处出现一收谱带, 为C= C 的伸缩振动峰, TC= C(1 680 ~ 1620 cm -1);1452 cm -1 处吸收谱带为= CH 平面摇摆振动吸收峰, Q= CH (1 492~ 1397 cm -1);978 cm -1 处则为反式= CH 非平面摇摆振动吸收峰, W= CH (980~ 965 cm -1); 红外光谱分析为所合成的不饱和聚酯的存在提供了依据
    1. 4 紫外光固化
    在胶衣树脂中加入适量的光引发剂(光引发剂184, 651, 907, 1173) , 在玻璃片上涂膜, 在1 000 W 紫外光高压汞灯下, 灯距约为20 cm , 照射室气氛为空气, 曝光时间以秒计. 固化时间用紫外光照射直至不粘棉丝的表干时间来表示. 
    2 结果与讨论
   2. 1 U PR 反应的酸值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表1 酸值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数据
    第6 小时为加料时间, 第7 小时是二次加料后测定的第一个酸值. 
 表1酸值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数据
    由表1 数据可以看出, 本实验在采用n (苯酐) ∶n (顺酐) ∶n (丙二醇) ∶n (一缩二乙二醇)= 1∶1∶1. 76∶ 0. 44 的摩尔比, 用二步法工艺进行合成时, 第一步反应6h 即可达到要求所达酸值, 反应刚开始时酸值下降明显, 随反应程度的增加, 酸值下降, 逐步减弱. 第二步只需3~ 4h 即可达到所需酸值, 酸值下降较均匀平缓. 
    2. 2 温度的影响
    酯化反应加热升温是一个重要因素, 不达到一定的温度, 酯化反应的速度很小, 但达到可察觉的反应速度的温度时, 几乎是任何一个二元醇分子都可能和二元酸分子酯化, 而且酯化反应本身是一个放热反应, 倘若继续升温会导致反应过于猛烈, 所以采用逐步升温再恒温的方式较为合理. 升高温度增加了分子的运动速度, 可以促使酯化反应迅速达到平衡, 有利于聚合物分子量的增长, 亦有利于水分的排除. 但是温度不是越高越好, 若高于250 ℃, 就会发生脱羧反应、高分子的热裂解等, 另外还会造成丙二醇、苯酐的损失. 一般酯化反应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通常为160~ 200 ℃. 根据实验酯化反应, 应该以逐步升温比较好. 即反应开始后升温到160 ℃, 恒温反应1 h, 再逐步升温、恒温, 直到酸值降到合格为止. 
    为了提高聚酯的反应能力, 必须在缩聚反应后期将反应温度升高到190 ℃以上, 保温反应1h 以上, 使聚酯内的顺式丁烯双键转换为反式双键. 
    反应中温度较高, 如果仅用丙二醇, 因为丙二醇沸点低, 为188. 2℃, 易与反应生成的水形成低共沸物蒸发掉, 从而使体系中的醇含量不足,所以在较高温度下酸值下降困难,而一缩二乙二醇沸点相对较高,为244. 5 ℃, 在反应过程中损失较少, 此外还可以调节漆膜的韧性, 与单体苯乙烯的相容性好, 但由于氧桥的存在, 对水敏感, 电性能差. 实验发现n (丙二醇) ∶n (一缩二乙二醇) =4∶1 时较为适中
    2 .3 醇酸比对U PR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无定型聚合物从玻璃态转变为高弹态的转变温度, 是聚合物耐热性的重要指标,在粉末涂料贮存的稳定性方面,U PR 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了解决粉末涂料在贮存中的结块问题, 必须要求粉末涂料用聚酯有足够的玻璃化温度值, Tg 应在50~ 70 ℃ (至少在40 ℃以上), Tg 高于50 ℃的聚酯其熔融过程较难控制, 因为碳碳双键在80 ℃左右就有可能断裂. 为制备符合要求的树脂, 本实验对醇酸比进行调节. 
    固定二元酸和酸酐的量为2. 0mol, 改变酸与醇的配比, 合成一系列U PR 树脂并测定其玻璃化温度, 结果见表2, 其中, e 为酸对醇的过量分率, e=(n酸-n醇)/n醇, e≥0, 以保证羧基封端.
表1酸值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数据
    由表1 数据可以看出, 本实验在采用n (苯酐) ∶n (顺酐) ∶n (丙二醇) ∶n (一缩二乙二醇)= 1∶1∶1. 76∶ 0. 44 的摩尔比, 用二步法工艺进行合成时, 第一步反应6h 即可达到要求所达酸值, 反应刚开始时酸值下降明显, 随反应程度的增加, 酸值下降, 逐步减弱. 第二步只需3~ 4h 即可达到所需酸值, 酸值下降较均匀平缓. 
    2. 2 温度的影响
    酯化反应加热升温是一个重要因素, 不达到一定的温度, 酯化反应的速度很小, 但达到可察觉的反应速度的温度时, 几乎是任何一个二元醇分子都可能和二元酸分子酯化, 而且酯化反应本身是一个放热反应, 倘若继续升温会导致反应过于猛烈, 所以采用逐步升温再恒温的方式较为合理. 升高温度增加了分子的运动速度, 可以促使酯化反应迅速达到平衡, 有利于聚合物分子量的增长, 亦有利于水分的排除. 但是温度不是越高越好, 若高于250 ℃, 就会发生脱羧反应、高分子的热裂解等, 另外还会造成丙二醇、苯酐的损失. 一般酯化反应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通常为160~ 200 ℃. 根据实验酯化反应, 应该以逐步升温比较好. 即反应开始后升温到160 ℃, 恒温反应1 h, 再逐步升温、恒温, 直到酸值降到合格为止. 
    为了提高聚酯的反应能力, 必须在缩聚反应后期将反应温度升高到190 ℃以上, 保温反应1h 以上, 使聚酯内的顺式丁烯双键转换为反式双键. 
    反应中温度较高, 如果仅用丙二醇, 因为丙二醇沸点低, 为188. 2℃, 易与反应生成的水形成低共沸物蒸发掉, 从而使体系中的醇含量不足,所以在较高温度下酸值下降困难,而一缩二乙二醇沸点相对较高,为244. 5 ℃, 在反应过程中损失较少, 此外还可以调节漆膜的韧性, 与单体苯乙烯的相容性好, 但由于氧桥的存在, 对水敏感, 电性能差. 实验发现n (丙二醇) ∶n (一缩二乙二醇) =4∶1 时较为适中
    2 .3 醇酸比对U PR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无定型聚合物从玻璃态转变为高弹态的转变温度, 是聚合物耐热性的重要指标,在粉末涂料贮存的稳定性方面,U PR 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了解决粉末涂料在贮存中的结块问题, 必须要求粉末涂料用聚酯有足够的玻璃化温度值, Tg 应在50~ 70 ℃ (至少在40 ℃以上), Tg 高于50 ℃的聚酯其熔融过程较难控制, 因为碳碳双键在80 ℃左右就有可能断裂. 为制备符合要求的树脂, 本实验对醇酸比进行调节. 
    固定二元酸和酸酐的量为2. 0mol, 改变酸与醇的配比, 合成一系列U PR 树脂并测定其玻璃化温度, 结果见表2, 其中, e 为酸对醇的过量分率, e=(n酸-n醇)/n醇, e≥0, 以保证羧基封端.
 表2不同e下树脂的玻璃化温度
 
    表2 中, 随着醇与酸mol 数的接近, e 值渐次减小, 玻璃化温度逐渐升高. 因为醇酸比对聚酯分子量的影响很大, 当酸过量的时候, 聚合反应到一定的程度, 所有的端基都成为羧基时, 反应将停止进行. 分子量与玻璃化温度有很大关系: 从自由体积理论出发, 每个链端均比链中间部分有较大的自由体积, 因此含有较多链末端的聚合物, 即低分子量的聚合物比含有较少链末端的聚合物(高分子量), 要在更低的温度下才能到达同样的自由体积, 即分子量越小, 玻璃化温度越低. 
     2. 4 原料摩尔比的影响
    醇酸的任一组分过量越多, 获得产物的平均分子量就越小. 在生产聚酯时, 一般醇过量10% , 采用醇酸摩尔比为1. 1∶1. 理论上可以得到聚合度为10 的聚合物, 这时的产品性能较好. 倘若聚合度过大, 生产的树脂粘度太高, 与稀释剂混溶性变坏, 同时给施工也带来困难.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原物料的投料摩尔比. 本实验采用n (饱和酸) ∶n (不饱和酸) ∶n (二元醇)= 1.0∶1. 0∶2. 2, 其中饱和酸采用苯酐、不饱和酸采用顺酐, 二元醇采用1, 22丙二醇和一缩二已二醇的混合物, 摩尔比为1. 76∶0. 44. 
    2. 5 光引发剂对固化速率的影响
    树脂在上述4 种不同的光引发剂, 不同的光引发剂用量的条件下进行紫外光固化, 对固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见表3.
表2不同e下树脂的玻璃化温度
 
    表2 中, 随着醇与酸mol 数的接近, e 值渐次减小, 玻璃化温度逐渐升高. 因为醇酸比对聚酯分子量的影响很大, 当酸过量的时候, 聚合反应到一定的程度, 所有的端基都成为羧基时, 反应将停止进行. 分子量与玻璃化温度有很大关系: 从自由体积理论出发, 每个链端均比链中间部分有较大的自由体积, 因此含有较多链末端的聚合物, 即低分子量的聚合物比含有较少链末端的聚合物(高分子量), 要在更低的温度下才能到达同样的自由体积, 即分子量越小, 玻璃化温度越低. 
     2. 4 原料摩尔比的影响
    醇酸的任一组分过量越多, 获得产物的平均分子量就越小. 在生产聚酯时, 一般醇过量10% , 采用醇酸摩尔比为1. 1∶1. 理论上可以得到聚合度为10 的聚合物, 这时的产品性能较好. 倘若聚合度过大, 生产的树脂粘度太高, 与稀释剂混溶性变坏, 同时给施工也带来困难.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原物料的投料摩尔比. 本实验采用n (饱和酸) ∶n (不饱和酸) ∶n (二元醇)= 1.0∶1. 0∶2. 2, 其中饱和酸采用苯酐、不饱和酸采用顺酐, 二元醇采用1, 22丙二醇和一缩二已二醇的混合物, 摩尔比为1. 76∶0. 44. 
    2. 5 光引发剂对固化速率的影响
    树脂在上述4 种不同的光引发剂, 不同的光引发剂用量的条件下进行紫外光固化, 对固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见表3.
 表3光引发剂对固化速率的影响
    由表3 数据可以看出, 引发剂651 在引发树脂固化, 最小用量的条件下有最短的固化时间, 其引发效率最高. 其次为184 、1173, 其中907 对树脂固化速率的影响作用最差. 
    2. 6 耐酸碱性、耐溶剂性
    将在各种光引发剂不同用量下固化的树脂, 分别在20% N aOH 水溶液、36% HCl 和丙酮中浸泡24 h, 得到失重率(见表4) , 失重率反应了树脂的耐酸碱性和耐溶剂性.
表3光引发剂对固化速率的影响
    由表3 数据可以看出, 引发剂651 在引发树脂固化, 最小用量的条件下有最短的固化时间, 其引发效率最高. 其次为184 、1173, 其中907 对树脂固化速率的影响作用最差. 
    2. 6 耐酸碱性、耐溶剂性
    将在各种光引发剂不同用量下固化的树脂, 分别在20% N aOH 水溶液、36% HCl 和丙酮中浸泡24 h, 得到失重率(见表4) , 失重率反应了树脂的耐酸碱性和耐溶剂性. 
 表4树脂在酸碱溶液和丙酮中的失重率
    由表4 可以看出, 树脂漆膜的耐碱性较差, 主要是由于酯键对强碱不稳定. 漆膜的耐酸碱性、耐溶剂性与引发剂的用量无关, 而只与引发剂种类有关. 651, 184, 1173, 907 四种光引发剂中, 1173 能赋予漆
膜以最为优良的耐腐蚀性能, 依次为651 、184 、907. 漆膜的耐腐蚀性能与漆膜的固化程度有关, 树脂的内外层的完全固化有利于耐腐蚀性能的提高由此可以得出, 1173 有利于树脂的内外层固化. 
    提高树脂固化程度, 增加树脂的交联密度, 提高结晶性, 可以提高树脂的耐化学性,因为树脂在结构上更加紧密. 
    3  结 论
   本实验采用熔融自催化聚合, 在不通入惰性气体的条件下加入抗氧化剂亚磷酸三苯酯, 采用n (苯酐) ∶n (顺酐) ∶n (丙二醇) ∶n (一缩二乙二醇) 为1∶1∶1. 76∶0. 44 的摩尔比, 用二步法缩合反应工艺合成了一种光敏活性的不饱和聚酯胶衣树脂, 加入35% 质量分数的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摩尔比为1∶1) 活性单体稀释剂和3% 质量分数的气相二氧化硅, 分别应用184 、651 、1173 、907 四种光引发剂引发固化, 制得了光固化性能良好的U PR 树脂. 制得的树脂玻璃化温度约为45℃, 可满足粉末涂料的影响.与溶剂法相比, 生产工艺比较简单, 三废少, 成品中无溶剂, 对于制造粉末涂料比较合适. 
[ 参 考 文 献] 
[1]  Roffy C G. 光聚合高分子材料及应用[M ]. 黄毓礼等译.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 
[2]  徐国财, 邢宏龙, 江 棂. 紫外光固化涂料研究进展[J ]. 涂料工业, 1998 (5): 36-39. 
[3]  杨建文, 曾兆华, 陈用烈. 光固化涂料及应用[M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12. 
[4]  PhilipsR.TheUV curingofacrylatematerialswithhighintensityflash [J]. J. 
OilChem.Assoc.,1978,61:233-240. 
[5]  FouassierJP,RabekJF.RadiationCuringinPolymerScienceandTechnology[J]. 
ElsevierAppliedScience,1993,1:178-181. 
[6]  吴承佩, 周彩华, 栗方星. 高分子化学实验[M ].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270-272. 
[7]  吴志平. 聚磷酸铵的合成工艺与阻燃性能[J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 24 (2): 41-46. 
[8]  文瑞明. 硫酸氢钠催化合成乙酸卡酯[J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1, 21 (3) : 86-88. 
[9]  龚铮午, 奚 海, 周 钢. 呋喃树脂的核磁共振氢NM R 1H 谱图解析与合成工艺[J ]. 中南林学院
  
资料来源: hc360慧聪网
表4树脂在酸碱溶液和丙酮中的失重率
    由表4 可以看出, 树脂漆膜的耐碱性较差, 主要是由于酯键对强碱不稳定. 漆膜的耐酸碱性、耐溶剂性与引发剂的用量无关, 而只与引发剂种类有关. 651, 184, 1173, 907 四种光引发剂中, 1173 能赋予漆
膜以最为优良的耐腐蚀性能, 依次为651 、184 、907. 漆膜的耐腐蚀性能与漆膜的固化程度有关, 树脂的内外层的完全固化有利于耐腐蚀性能的提高由此可以得出, 1173 有利于树脂的内外层固化. 
    提高树脂固化程度, 增加树脂的交联密度, 提高结晶性, 可以提高树脂的耐化学性,因为树脂在结构上更加紧密. 
    3  结 论
   本实验采用熔融自催化聚合, 在不通入惰性气体的条件下加入抗氧化剂亚磷酸三苯酯, 采用n (苯酐) ∶n (顺酐) ∶n (丙二醇) ∶n (一缩二乙二醇) 为1∶1∶1. 76∶0. 44 的摩尔比, 用二步法缩合反应工艺合成了一种光敏活性的不饱和聚酯胶衣树脂, 加入35% 质量分数的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摩尔比为1∶1) 活性单体稀释剂和3% 质量分数的气相二氧化硅, 分别应用184 、651 、1173 、907 四种光引发剂引发固化, 制得了光固化性能良好的U PR 树脂. 制得的树脂玻璃化温度约为45℃, 可满足粉末涂料的影响.与溶剂法相比, 生产工艺比较简单, 三废少, 成品中无溶剂, 对于制造粉末涂料比较合适. 
[ 参 考 文 献] 
[1]  Roffy C G. 光聚合高分子材料及应用[M ]. 黄毓礼等译.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 
[2]  徐国财, 邢宏龙, 江 棂. 紫外光固化涂料研究进展[J ]. 涂料工业, 1998 (5): 36-39. 
[3]  杨建文, 曾兆华, 陈用烈. 光固化涂料及应用[M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12. 
[4]  PhilipsR.TheUV curingofacrylatematerialswithhighintensityflash [J]. J. 
OilChem.Assoc.,1978,61:233-240. 
[5]  FouassierJP,RabekJF.RadiationCuringinPolymerScienceandTechnology[J]. 
ElsevierAppliedScience,1993,1:178-181. 
[6]  吴承佩, 周彩华, 栗方星. 高分子化学实验[M ].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270-272. 
[7]  吴志平. 聚磷酸铵的合成工艺与阻燃性能[J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 24 (2): 41-46. 
[8]  文瑞明. 硫酸氢钠催化合成乙酸卡酯[J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1, 21 (3) : 86-88. 
[9]  龚铮午, 奚 海, 周 钢. 呋喃树脂的核磁共振氢NM R 1H 谱图解析与合成工艺[J ]. 中南林学院
  
资料来源: hc360慧聪网
        
       
      
        
       
    
        
 
     			 
  
  
 图1不饱和聚酯的红外谱图
   由图1 可以看到:1)1725 cm -1处为C= O 的伸缩振动峰, TC= O(1 725~ 1 715 cm -1); 在1240 cm -1处出现一强吸收谱带, 为C2O 2C 反对称伸缩振动峰, TCas 2O 2C (1 300~ l 180 cm -1); 这两个峰都是酯的特征峰. 2)U PR 的不饱和双键由原料中的顺酐引入,-CO -CH = CH -CO -, 在1644 cm -1 处出现一收谱带, 为C= C 的伸缩振动峰, TC= C(1 680 ~ 1620 cm -1);1452 cm -1 处吸收谱带为= CH 平面摇摆振动吸收峰, Q= CH (1 492~ 1397 cm -1);978 cm -1 处则为反式= CH 非平面摇摆振动吸收峰, W= CH (980~ 965 cm -1); 红外光谱分析为所合成的不饱和聚酯的存在提供了依据
    1. 4 紫外光固化
    在胶衣树脂中加入适量的光引发剂(光引发剂184, 651, 907, 1173) , 在玻璃片上涂膜, 在1 000 W 紫外光高压汞灯下, 灯距约为20 cm , 照射室气氛为空气, 曝光时间以秒计. 固化时间用紫外光照射直至不粘棉丝的表干时间来表示. 
    2 结果与讨论
   2. 1 U PR 反应的酸值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表1 酸值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数据
    第6 小时为加料时间, 第7 小时是二次加料后测定的第一个酸值.
图1不饱和聚酯的红外谱图
   由图1 可以看到:1)1725 cm -1处为C= O 的伸缩振动峰, TC= O(1 725~ 1 715 cm -1); 在1240 cm -1处出现一强吸收谱带, 为C2O 2C 反对称伸缩振动峰, TCas 2O 2C (1 300~ l 180 cm -1); 这两个峰都是酯的特征峰. 2)U PR 的不饱和双键由原料中的顺酐引入,-CO -CH = CH -CO -, 在1644 cm -1 处出现一收谱带, 为C= C 的伸缩振动峰, TC= C(1 680 ~ 1620 cm -1);1452 cm -1 处吸收谱带为= CH 平面摇摆振动吸收峰, Q= CH (1 492~ 1397 cm -1);978 cm -1 处则为反式= CH 非平面摇摆振动吸收峰, W= CH (980~ 965 cm -1); 红外光谱分析为所合成的不饱和聚酯的存在提供了依据
    1. 4 紫外光固化
    在胶衣树脂中加入适量的光引发剂(光引发剂184, 651, 907, 1173) , 在玻璃片上涂膜, 在1 000 W 紫外光高压汞灯下, 灯距约为20 cm , 照射室气氛为空气, 曝光时间以秒计. 固化时间用紫外光照射直至不粘棉丝的表干时间来表示. 
    2 结果与讨论
   2. 1 U PR 反应的酸值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表1 酸值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数据
    第6 小时为加料时间, 第7 小时是二次加料后测定的第一个酸值. 
 表1酸值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数据
    由表1 数据可以看出, 本实验在采用n (苯酐) ∶n (顺酐) ∶n (丙二醇) ∶n (一缩二乙二醇)= 1∶1∶1. 76∶ 0. 44 的摩尔比, 用二步法工艺进行合成时, 第一步反应6h 即可达到要求所达酸值, 反应刚开始时酸值下降明显, 随反应程度的增加, 酸值下降, 逐步减弱. 第二步只需3~ 4h 即可达到所需酸值, 酸值下降较均匀平缓. 
    2. 2 温度的影响
    酯化反应加热升温是一个重要因素, 不达到一定的温度, 酯化反应的速度很小, 但达到可察觉的反应速度的温度时, 几乎是任何一个二元醇分子都可能和二元酸分子酯化, 而且酯化反应本身是一个放热反应, 倘若继续升温会导致反应过于猛烈, 所以采用逐步升温再恒温的方式较为合理. 升高温度增加了分子的运动速度, 可以促使酯化反应迅速达到平衡, 有利于聚合物分子量的增长, 亦有利于水分的排除. 但是温度不是越高越好, 若高于250 ℃, 就会发生脱羧反应、高分子的热裂解等, 另外还会造成丙二醇、苯酐的损失. 一般酯化反应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通常为160~ 200 ℃. 根据实验酯化反应, 应该以逐步升温比较好. 即反应开始后升温到160 ℃, 恒温反应1 h, 再逐步升温、恒温, 直到酸值降到合格为止. 
    为了提高聚酯的反应能力, 必须在缩聚反应后期将反应温度升高到190 ℃以上, 保温反应1h 以上, 使聚酯内的顺式丁烯双键转换为反式双键. 
    反应中温度较高, 如果仅用丙二醇, 因为丙二醇沸点低, 为188. 2℃, 易与反应生成的水形成低共沸物蒸发掉, 从而使体系中的醇含量不足,所以在较高温度下酸值下降困难,而一缩二乙二醇沸点相对较高,为244. 5 ℃, 在反应过程中损失较少, 此外还可以调节漆膜的韧性, 与单体苯乙烯的相容性好, 但由于氧桥的存在, 对水敏感, 电性能差. 实验发现n (丙二醇) ∶n (一缩二乙二醇) =4∶1 时较为适中
    2 .3 醇酸比对U PR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无定型聚合物从玻璃态转变为高弹态的转变温度, 是聚合物耐热性的重要指标,在粉末涂料贮存的稳定性方面,U PR 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了解决粉末涂料在贮存中的结块问题, 必须要求粉末涂料用聚酯有足够的玻璃化温度值, Tg 应在50~ 70 ℃ (至少在40 ℃以上), Tg 高于50 ℃的聚酯其熔融过程较难控制, 因为碳碳双键在80 ℃左右就有可能断裂. 为制备符合要求的树脂, 本实验对醇酸比进行调节. 
    固定二元酸和酸酐的量为2. 0mol, 改变酸与醇的配比, 合成一系列U PR 树脂并测定其玻璃化温度, 结果见表2, 其中, e 为酸对醇的过量分率, e=(n酸-n醇)/n醇, e≥0, 以保证羧基封端.
表1酸值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数据
    由表1 数据可以看出, 本实验在采用n (苯酐) ∶n (顺酐) ∶n (丙二醇) ∶n (一缩二乙二醇)= 1∶1∶1. 76∶ 0. 44 的摩尔比, 用二步法工艺进行合成时, 第一步反应6h 即可达到要求所达酸值, 反应刚开始时酸值下降明显, 随反应程度的增加, 酸值下降, 逐步减弱. 第二步只需3~ 4h 即可达到所需酸值, 酸值下降较均匀平缓. 
    2. 2 温度的影响
    酯化反应加热升温是一个重要因素, 不达到一定的温度, 酯化反应的速度很小, 但达到可察觉的反应速度的温度时, 几乎是任何一个二元醇分子都可能和二元酸分子酯化, 而且酯化反应本身是一个放热反应, 倘若继续升温会导致反应过于猛烈, 所以采用逐步升温再恒温的方式较为合理. 升高温度增加了分子的运动速度, 可以促使酯化反应迅速达到平衡, 有利于聚合物分子量的增长, 亦有利于水分的排除. 但是温度不是越高越好, 若高于250 ℃, 就会发生脱羧反应、高分子的热裂解等, 另外还会造成丙二醇、苯酐的损失. 一般酯化反应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通常为160~ 200 ℃. 根据实验酯化反应, 应该以逐步升温比较好. 即反应开始后升温到160 ℃, 恒温反应1 h, 再逐步升温、恒温, 直到酸值降到合格为止. 
    为了提高聚酯的反应能力, 必须在缩聚反应后期将反应温度升高到190 ℃以上, 保温反应1h 以上, 使聚酯内的顺式丁烯双键转换为反式双键. 
    反应中温度较高, 如果仅用丙二醇, 因为丙二醇沸点低, 为188. 2℃, 易与反应生成的水形成低共沸物蒸发掉, 从而使体系中的醇含量不足,所以在较高温度下酸值下降困难,而一缩二乙二醇沸点相对较高,为244. 5 ℃, 在反应过程中损失较少, 此外还可以调节漆膜的韧性, 与单体苯乙烯的相容性好, 但由于氧桥的存在, 对水敏感, 电性能差. 实验发现n (丙二醇) ∶n (一缩二乙二醇) =4∶1 时较为适中
    2 .3 醇酸比对U PR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无定型聚合物从玻璃态转变为高弹态的转变温度, 是聚合物耐热性的重要指标,在粉末涂料贮存的稳定性方面,U PR 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了解决粉末涂料在贮存中的结块问题, 必须要求粉末涂料用聚酯有足够的玻璃化温度值, Tg 应在50~ 70 ℃ (至少在40 ℃以上), Tg 高于50 ℃的聚酯其熔融过程较难控制, 因为碳碳双键在80 ℃左右就有可能断裂. 为制备符合要求的树脂, 本实验对醇酸比进行调节. 
    固定二元酸和酸酐的量为2. 0mol, 改变酸与醇的配比, 合成一系列U PR 树脂并测定其玻璃化温度, 结果见表2, 其中, e 为酸对醇的过量分率, e=(n酸-n醇)/n醇, e≥0, 以保证羧基封端.
 表2不同e下树脂的玻璃化温度
 
    表2 中, 随着醇与酸mol 数的接近, e 值渐次减小, 玻璃化温度逐渐升高. 因为醇酸比对聚酯分子量的影响很大, 当酸过量的时候, 聚合反应到一定的程度, 所有的端基都成为羧基时, 反应将停止进行. 分子量与玻璃化温度有很大关系: 从自由体积理论出发, 每个链端均比链中间部分有较大的自由体积, 因此含有较多链末端的聚合物, 即低分子量的聚合物比含有较少链末端的聚合物(高分子量), 要在更低的温度下才能到达同样的自由体积, 即分子量越小, 玻璃化温度越低. 
     2. 4 原料摩尔比的影响
    醇酸的任一组分过量越多, 获得产物的平均分子量就越小. 在生产聚酯时, 一般醇过量10% , 采用醇酸摩尔比为1. 1∶1. 理论上可以得到聚合度为10 的聚合物, 这时的产品性能较好. 倘若聚合度过大, 生产的树脂粘度太高, 与稀释剂混溶性变坏, 同时给施工也带来困难.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原物料的投料摩尔比. 本实验采用n (饱和酸) ∶n (不饱和酸) ∶n (二元醇)= 1.0∶1. 0∶2. 2, 其中饱和酸采用苯酐、不饱和酸采用顺酐, 二元醇采用1, 22丙二醇和一缩二已二醇的混合物, 摩尔比为1. 76∶0. 44. 
    2. 5 光引发剂对固化速率的影响
    树脂在上述4 种不同的光引发剂, 不同的光引发剂用量的条件下进行紫外光固化, 对固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见表3.
表2不同e下树脂的玻璃化温度
 
    表2 中, 随着醇与酸mol 数的接近, e 值渐次减小, 玻璃化温度逐渐升高. 因为醇酸比对聚酯分子量的影响很大, 当酸过量的时候, 聚合反应到一定的程度, 所有的端基都成为羧基时, 反应将停止进行. 分子量与玻璃化温度有很大关系: 从自由体积理论出发, 每个链端均比链中间部分有较大的自由体积, 因此含有较多链末端的聚合物, 即低分子量的聚合物比含有较少链末端的聚合物(高分子量), 要在更低的温度下才能到达同样的自由体积, 即分子量越小, 玻璃化温度越低. 
     2. 4 原料摩尔比的影响
    醇酸的任一组分过量越多, 获得产物的平均分子量就越小. 在生产聚酯时, 一般醇过量10% , 采用醇酸摩尔比为1. 1∶1. 理论上可以得到聚合度为10 的聚合物, 这时的产品性能较好. 倘若聚合度过大, 生产的树脂粘度太高, 与稀释剂混溶性变坏, 同时给施工也带来困难.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原物料的投料摩尔比. 本实验采用n (饱和酸) ∶n (不饱和酸) ∶n (二元醇)= 1.0∶1. 0∶2. 2, 其中饱和酸采用苯酐、不饱和酸采用顺酐, 二元醇采用1, 22丙二醇和一缩二已二醇的混合物, 摩尔比为1. 76∶0. 44. 
    2. 5 光引发剂对固化速率的影响
    树脂在上述4 种不同的光引发剂, 不同的光引发剂用量的条件下进行紫外光固化, 对固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见表3.
 表3光引发剂对固化速率的影响
    由表3 数据可以看出, 引发剂651 在引发树脂固化, 最小用量的条件下有最短的固化时间, 其引发效率最高. 其次为184 、1173, 其中907 对树脂固化速率的影响作用最差. 
    2. 6 耐酸碱性、耐溶剂性
    将在各种光引发剂不同用量下固化的树脂, 分别在20% N aOH 水溶液、36% HCl 和丙酮中浸泡24 h, 得到失重率(见表4) , 失重率反应了树脂的耐酸碱性和耐溶剂性.
表3光引发剂对固化速率的影响
    由表3 数据可以看出, 引发剂651 在引发树脂固化, 最小用量的条件下有最短的固化时间, 其引发效率最高. 其次为184 、1173, 其中907 对树脂固化速率的影响作用最差. 
    2. 6 耐酸碱性、耐溶剂性
    将在各种光引发剂不同用量下固化的树脂, 分别在20% N aOH 水溶液、36% HCl 和丙酮中浸泡24 h, 得到失重率(见表4) , 失重率反应了树脂的耐酸碱性和耐溶剂性. 
 表4树脂在酸碱溶液和丙酮中的失重率
    由表4 可以看出, 树脂漆膜的耐碱性较差, 主要是由于酯键对强碱不稳定. 漆膜的耐酸碱性、耐溶剂性与引发剂的用量无关, 而只与引发剂种类有关. 651, 184, 1173, 907 四种光引发剂中, 1173 能赋予漆
膜以最为优良的耐腐蚀性能, 依次为651 、184 、907. 漆膜的耐腐蚀性能与漆膜的固化程度有关, 树脂的内外层的完全固化有利于耐腐蚀性能的提高由此可以得出, 1173 有利于树脂的内外层固化. 
    提高树脂固化程度, 增加树脂的交联密度, 提高结晶性, 可以提高树脂的耐化学性,因为树脂在结构上更加紧密. 
    3  结 论
   本实验采用熔融自催化聚合, 在不通入惰性气体的条件下加入抗氧化剂亚磷酸三苯酯, 采用n (苯酐) ∶n (顺酐) ∶n (丙二醇) ∶n (一缩二乙二醇) 为1∶1∶1. 76∶0. 44 的摩尔比, 用二步法缩合反应工艺合成了一种光敏活性的不饱和聚酯胶衣树脂, 加入35% 质量分数的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摩尔比为1∶1) 活性单体稀释剂和3% 质量分数的气相二氧化硅, 分别应用184 、651 、1173 、907 四种光引发剂引发固化, 制得了光固化性能良好的U PR 树脂. 制得的树脂玻璃化温度约为45℃, 可满足粉末涂料的影响.与溶剂法相比, 生产工艺比较简单, 三废少, 成品中无溶剂, 对于制造粉末涂料比较合适. 
[ 参 考 文 献] 
[1]  Roffy C G. 光聚合高分子材料及应用[M ]. 黄毓礼等译.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 
[2]  徐国财, 邢宏龙, 江 棂. 紫外光固化涂料研究进展[J ]. 涂料工业, 1998 (5): 36-39. 
[3]  杨建文, 曾兆华, 陈用烈. 光固化涂料及应用[M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12. 
[4]  PhilipsR.TheUV curingofacrylatematerialswithhighintensityflash [J]. J. 
OilChem.Assoc.,1978,61:233-240. 
[5]  FouassierJP,RabekJF.RadiationCuringinPolymerScienceandTechnology[J]. 
ElsevierAppliedScience,1993,1:178-181. 
[6]  吴承佩, 周彩华, 栗方星. 高分子化学实验[M ].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270-272. 
[7]  吴志平. 聚磷酸铵的合成工艺与阻燃性能[J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 24 (2): 41-46. 
[8]  文瑞明. 硫酸氢钠催化合成乙酸卡酯[J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1, 21 (3) : 86-88. 
[9]  龚铮午, 奚 海, 周 钢. 呋喃树脂的核磁共振氢NM R 1H 谱图解析与合成工艺[J ]. 中南林学院
  
资料来源: hc360慧聪网
表4树脂在酸碱溶液和丙酮中的失重率
    由表4 可以看出, 树脂漆膜的耐碱性较差, 主要是由于酯键对强碱不稳定. 漆膜的耐酸碱性、耐溶剂性与引发剂的用量无关, 而只与引发剂种类有关. 651, 184, 1173, 907 四种光引发剂中, 1173 能赋予漆
膜以最为优良的耐腐蚀性能, 依次为651 、184 、907. 漆膜的耐腐蚀性能与漆膜的固化程度有关, 树脂的内外层的完全固化有利于耐腐蚀性能的提高由此可以得出, 1173 有利于树脂的内外层固化. 
    提高树脂固化程度, 增加树脂的交联密度, 提高结晶性, 可以提高树脂的耐化学性,因为树脂在结构上更加紧密. 
    3  结 论
   本实验采用熔融自催化聚合, 在不通入惰性气体的条件下加入抗氧化剂亚磷酸三苯酯, 采用n (苯酐) ∶n (顺酐) ∶n (丙二醇) ∶n (一缩二乙二醇) 为1∶1∶1. 76∶0. 44 的摩尔比, 用二步法缩合反应工艺合成了一种光敏活性的不饱和聚酯胶衣树脂, 加入35% 质量分数的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摩尔比为1∶1) 活性单体稀释剂和3% 质量分数的气相二氧化硅, 分别应用184 、651 、1173 、907 四种光引发剂引发固化, 制得了光固化性能良好的U PR 树脂. 制得的树脂玻璃化温度约为45℃, 可满足粉末涂料的影响.与溶剂法相比, 生产工艺比较简单, 三废少, 成品中无溶剂, 对于制造粉末涂料比较合适. 
[ 参 考 文 献] 
[1]  Roffy C G. 光聚合高分子材料及应用[M ]. 黄毓礼等译.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 
[2]  徐国财, 邢宏龙, 江 棂. 紫外光固化涂料研究进展[J ]. 涂料工业, 1998 (5): 36-39. 
[3]  杨建文, 曾兆华, 陈用烈. 光固化涂料及应用[M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12. 
[4]  PhilipsR.TheUV curingofacrylatematerialswithhighintensityflash [J]. J. 
OilChem.Assoc.,1978,61:233-240. 
[5]  FouassierJP,RabekJF.RadiationCuringinPolymerScienceandTechnology[J]. 
ElsevierAppliedScience,1993,1:178-181. 
[6]  吴承佩, 周彩华, 栗方星. 高分子化学实验[M ].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270-272. 
[7]  吴志平. 聚磷酸铵的合成工艺与阻燃性能[J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 24 (2): 41-46. 
[8]  文瑞明. 硫酸氢钠催化合成乙酸卡酯[J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1, 21 (3) : 86-88. 
[9]  龚铮午, 奚 海, 周 钢. 呋喃树脂的核磁共振氢NM R 1H 谱图解析与合成工艺[J ]. 中南林学院
  
资料来源: hc360慧聪网
下一篇:粉末涂装产生缩孔的理论研究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
 
  已有
已有 杭州湖州绍兴马莱
杭州湖州绍兴马莱 巴洛克风格餐厅
巴洛克风格餐厅 马来漆工程097
马来漆工程097 马来漆工程095
马来漆工程095 马来漆工程094
马来漆工程094 马来漆工程086
马来漆工程086 马来漆工程082
马来漆工程082 马来漆工程078
马来漆工程078 马来漆工程069
马来漆工程069 马来漆工程065
马来漆工程065 马来漆工程061
马来漆工程061 马来漆工程060
马来漆工程060 马来漆工程051
马来漆工程051 马来漆工程036
马来漆工程036 马来漆工程034
马来漆工程034 马来漆工程031
马来漆工程031 马来漆工程028
马来漆工程028 马来漆工程001
马来漆工程001 马来漆工程002
马来漆工程002 马来漆工程003
马来漆工程003 马来漆工程004
马来漆工程004 马来漆工程005
马来漆工程005 马来漆工程006
马来漆工程006 马来漆工程007
马来漆工程007 马来漆工程008
马来漆工程008 马来漆
马来漆 仿石材
仿石材 艺术漆
艺术漆 液体壁纸
液体壁纸 肌理漆
肌理漆 荧光壁画
荧光壁画 质感涂料
质感涂料 特殊漆
特殊漆 彩石漆
彩石漆 进口涂料
进口涂料 金银箔
金银箔 墙体塑石
墙体塑石 艺术帛
艺术帛 艺术地坪
艺术地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