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进入旧版 English

涂料技术

外墙乳胶漆耐沾污性的探讨(三)

时间:2009-07-02 02:01:02 来源: 作者:孙慧编辑 点击:
[据ecialChem12月24日报道] 外墙乳胶耐沾污性的探讨(三) (4)污染性 本涂料若按JISK 5400的8.10(耐污染性),用污染材料(食用色素,红茶,蜡笔,记号笔等)进行试验,验证试验证实的污染情况如解释表3。从表3可见,以污染性作为质量控制项目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不采用。 还有,关于室外曝晒污染的试验方法,因还没有确立,所以这次暂不采用。”
解释表3 污染试验验证数据
合成树脂乳胶涂料 Ⅰ类
合成树脂乳胶涂 Ⅱ类有光乳胶涂料 A公司 B公司 C公司 A公司 B公司 C公司 A公司 B公司 C公司 红茶 明显变化 明显变化 明显变化 明显变化 / 明显变化 明显变化 明显变化 明显变化 咖啡 明显变化 明显变化 明显变化 明显变化 / 明显变化 明显变化 明显变化 明显变化 蜡笔 轻微变化 明显变化 无变化 轻微变化 / 明显变化 无变化 明显变化 轻微变化 鞋油 明显变化 明显变化 明显变化 明显变化 / 明显变化 明显变化 明显变化 明显变化
美国ASTM D3129《外用建筑乳胶试验指导标准》中 9.4.8条是这样表述的:“耐沾污性――既无一个ASTM方法,也无一个联邦试验方法可用来评定外用乳胶的耐沾污程度。虽然,存在有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如木质底材中水溶性萃取物,硫化铅或硫化汞的生成以及和金属氧化表面的污染物。但对于不同的污染物需采用不同种类的试验方法。” 美国ASTM D5324-03《水性建筑涂料测试导则》推荐列出了对乳胶的各种性能的测试方法共54项之多,包罗了ASTM,AI和ISO的有关测试方法。但在外用涂料的耐沾污项上只列了天然曝晒的方法ASTM D3719。没有推荐任何人工加速的测试方法。 这里可以看出,国外对耐沾污性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绝不是乳胶的耐沾污性在外国不重要而在中国显得重要。他们根据试验的结果,实事求是地认为目前还没有找到合理的科学的人工加速试验方法。 虽然在制定产品标准时国外都没有把人工加速耐沾污试验列入,但在日常的试验中,涂料研究人员在探索人工加速耐沾污测试方法上还是做了许多工作。如日本一些公司用人工砂,碳黑,焦油配制模拟污染物,并用特殊的装置使污染液连续冲洗样板,测试样板冲洗前后的L*值来评判。Rohm &am Haas公司采用65%的环氧铁红色浆作为污染物 并在涂刷前将样板置于氙灯下照射500小时以上(一般涂料)或在QUV装置里照射5小时(弹性涂料)。德国Degua-Tego公司采用的污染源是由柏油,灯黑和日本norm dirt No.8的混合物的0.1%的稀释液,150毫升的污染稀释液在每块样板上由泵送循环流淌25次,然后在50℃通风烘箱中干燥5分钟为一个循环。循环重复12次。 德国STO公司为探索外墙涂料在中国环境下的耐沾污性测试,根据德国Celanese公司Caerbra博士提出的实验室耐沾污性测试方法,重新配制了污染源。现将这个方法简介如下: 实验室耐沾污性测试装置 原始样板涂膜测试颜色读数后放置在装置的样板架上。污染液在泵的作用下以500ml/min的流量通过污染液分配器流到样板涂膜面上,然后流到污染液收集皿。收集皿内的污染液在磁力搅拌器的作用下保持均匀并被循环吸入泵内(如需要还可对污染液控温)。污染液循环30 分钟后停止循环,竖直放置样板使之干燥(不清洗),在50℃烘箱中放置12小时过夜,再测涂膜的颜色读数。这为一个试验循环。一般可试验5个循环。 污染指数 Dc=(L*污染后/ L*污染前)×100 污染源: STO上海工厂屋顶的粉尘灰。平均粒径约23,5 μm,亮度值L*=44.9,与中国的标准粉煤灰较接近。 FW 200高色素碳黑。Degua产品,平均粒径约13nm,亮度值L*=0。 85%的粉尘灰与15%的FW 200碳黑用研钵混和均匀成混合粉。 污染液的配比为:2g混合粉:2g丁醇:2000ml水。 这个方法避免了GB 9780中涂刷方法、水的温度(在实验室里可以控制循环液的温度)、试板的移动速度等不稳定因素。污染源没有象其它一些公司那样仅用颜料,而是加入了STO上海工厂屋顶的粉尘灰,一方面是为了接近上海的大气污染情况,可以与STO上海工厂区的天然曝晒样板进行对比。另一方面也考虑到GB 9780 中使用了粉煤灰。 用这个人工加速方法5个循环的测试结果与天然曝晒17个月测试结果的比较见下表: Dc-上海厂区天然曝晒17个月(90°)Dc-人工加速耐沾污试验5个循环 样品1 97.4 96.2 样品2 95.4 81.8 样品3 94.9 93.3 样品4 93.6 92.6 样品5 93.2 90.2 样品6 91.6 89.9 样品7 91.1 76.8 样品8 85.6 83.7
其中,样品7为涂膜表面较粗糙的品种,样品2为涂膜表面有特殊结构的品种。从这些数据来看,对于表面平整的涂膜,这个人工加速的测试方法与天然曝晒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 并不是说这个方法已经完美,还有许多方面,如循环次数的多少,污染液成分,流量大小,试验的重复性等我们都在做进一步的试验。与天然曝晒状况的对比也在继续进行中。在控制污染液的流量后,我们还希望能模仿“雨筋”状的污染。 由于前面已提到的千变万化的因素,要想有一个能模拟各种环境,适用于天南海北测试涂膜的耐沾污性能的人工方法,甚至用来仲裁性的评判全国各种涂料产品质量好坏,目前不太现实,也不合理。但是,在各自的研究试验中,摸索和试验一些人工加速测试方法,来对比检验相关涂膜耐沾污性能的相对好坏,并以此作为改进配方的依据,是可能的。在此同时还可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人工加速测试方法,这应该是广大科研技术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参考文章① 林宣益,《中国涂料》 2004(1):P25-27② 郭林晖, 《涂料工业》 2004(5):27-29③ 鹿现栋 《第三届建筑涂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109-114④ 前田一彦等, 《有机氟工业》 1997(1):38-41⑤ 张超灿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Vol.25 No.10⑥ 王赛兰, 《涂料工业》 2001(3): P40-42
发布评论
  • 验证码:

热门论坛

进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