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技术
提升聚碳酸酯技术刻不容缓
[据中国化工报报道]目前世界聚碳酸酯生产和消费结构正在迅速发生变化,由以往的欧洲和北美市场转移到了亚洲市场,需求则以东亚尤其是中国为重心,消费随着IT行业和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而迅速增长。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仍将是聚碳酸酯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而我国将是主要的进口国。为改变我国聚碳酸酯工业市场的供应、价格等方面受制于人的态势,加快技术进步已刻不容缓。 需求旺盛外资扎堆 近年来,受汽车、建筑行业及盘也快数增长的拉动,我国聚碳酸酯消费市场迅猛发展。预计2005~2009年我国需求量将占世界总需求量的29%。其中,目前国外聚碳酸酯消费比例较大的汽车行业,在我国消费比例相对较低,而今后几年是我国汽车业蓬勃发展的阶段,这必然促进中国对聚碳酸酯等汽车用工程塑料的需求大幅度增长。 针对我国聚碳酸酯需求的巨大潜力,外商迅速投资中国市场。据悉,拜耳公司已与上海化谊集团所属氯碱化工公司组建合资企业,共同投资5.6亿美元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建设Makrolon品牌聚碳酸酯装置。一期工程已于去年第二季完工,生产能力达11万吨/年,二期工程将扩大到20万吨/年,预计2007~2008年竣工投产。日本帝人化成在此前就在中国建设聚碳酸酯装置,其在中国嘉兴的5万吨/年装置已于2006年底扩大增至10万吨/年;他们目前在中国浙江建设第三套装置,生产能力为6万吨/年,预计2009年3月投入生产;同时帝人化成还计划在今年12月之前,将其位于上海的聚碳酸酯装置生产能力从4.3万吨/年啬到6.3万吨/年。另外,三菱与高桥石化合作的12万吨/年聚碳酸酯装置,也已动工兴建,2007年4月份基础设计通过验收。进口猛增价格居高 目前国内聚碳酸酯生产企业主要有:上海中联化工厂、重庆长风化工厂、五矿常州合成化工总厂,但装置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产量低、品级牌号少,且产品大部分自用。由于我国生产的聚碳酸酯质量达不到下游生产企业的质量要求,产品供需缺品大,所以我国聚碳酸酯需求主要依赖进口。近年来,我国聚碳酸酯进口量快速增长,由2001年26.6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89.93万吨,2001~2006年我国聚碳酸酯进口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7.6%。 由于供需矛盾突出,进口依存度高,我国聚碳酸酯价格不断走高。在2002~2004年中期,价格保持在1.6万元/吨左右,市场比较稳定;从2004年下半年以后价格一路攀升,当年年底达到3.5万元/吨左右;2005年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最高达到3.85万元/吨;2006年价格在2005年的基础上有所滑落,但仍在3万~3.4万元/吨之间波动。鉴于未来几年国内聚碳酸酯需求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世界原油价格也会维持高位震荡,预计我国聚碳酸酯价格依然保持坚挺。技术进步刻不容缓
预计未来几年全球聚碳酸酯产能的年均增速为5%~6%,2010年产能将达390万吨/年以上。目前全球聚碳酸酯发展呈现以下几大特点:各国纷纷开发非光气法环保工艺,而且发展非常迅速,预计今后新建装置以非光气法为主;装置规模大型化,依赖规模获取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许多新建装置在5万吨/年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吨/年;亚洲地区聚碳酸酯发展迅速;未来5年需求与发展将呈现较高的速度发展,亚洲将掀起聚碳酸酯建设的热潮;世界聚碳酸酯的应用研究开发工作非常活跃,向多功能化、专用化方面发展,尤其是光盘级聚碳酸酯的应用研究备受各国的重视。 2006年国内聚碳酸酯生产能力已达到20万吨/年以上,未来几年我国聚碳酸酯生产将步入新阶段,预计2010年将达到50万~60万吨/年。对于我国聚碳酸酯生产企业来讲,加快技术进步已刻不容缓,应尽快引进国外成套先进技术(非光气熔融法),通过消化吸收,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必须高起点地开展氧化羰基化法合成聚碳酸酯等创新技术的研究,争取在未来的聚碳酸酯工业技术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改变市场供应、价格等方面受制于人的态势。
下一篇:涂料浸涂的方法和技巧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