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进入旧版 English

涂料技术

运输:液态环氧树脂回避之痛

时间:2010-02-03 14:23:14 来源: 作者:孙慧编辑 点击:
作为环氧树脂头号生产大国和重要消费大国,我国环氧树脂业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物流过程的问题开始显现,改进也日益紧迫。2005年国内产量44万吨、消费量63万吨、进口量26万吨、出口量7.8万吨,其中液态环氧树脂占绝大部分,液态环氧树脂粘度大、流动性差、耐湿热性、耐候性差,传统的运输模式必须满足这一特点,创建现代意义上的环氧树脂物流,从而从整体上推进我国成为环氧树脂强国。 目前我国环氧树脂的运输资源分散、运营时效不高,现代化的专用车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且环氧树脂生产企业,对运输的车辆、货源、票证、计划配载等管理工具,大多还处于手工作业阶段,未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因而难以为环氧树脂用户提供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等增值性服务,中国环氧树脂生产企业急需先进的运输信息系统;我国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运输业管理全部被分别划给为若干部门,如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等运输资源分别属铁道部、交通部、航空总局统辖,由于条块分割严重,这几种基础运输方式之间规划发展,无法做到科学有效的统一配置,缺乏彼此联系导致资源浪费惊人,环氧树脂生产企业的货源不能及时到达用户手中。同时运输公司和环氧树脂用户分散办公、缺乏合作的基础条件,导致我国集装箱运量明显低于国际上的平均水平;运输公司对环氧树脂野蛮装卸,不采用机械化装卸,不合理安排物流程序,单方面强调树脂运输包装不规范。 优化树脂运输资源,首先必须创建协同运输体系。环氧树脂生产企业、客户及物流公司之间,可以将运输业务按地域进行分配,彼此既是合作者也是竞争者。协同运输不是一次就能协商确定,而要需在业务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调整,以求达到最优的效果。协同运输体系的确定可以从最初的基本业务开始,如提供一些其它货源给合作伙伴,或是在对方运力不足时提供运力,通过合作提高单车的运营效益。同时生产企业间也可以建立更高层次的、更为复杂的业务合作关系,建立战略联盟,分享市场。这虽然对树脂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有利于优化环氧树脂运输资源、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这正是现代物流所追求的目标。 可以通过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在生产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建立渠道。利用数据通信传输技术及电子控制技术等,全方位、实时的、准确的、高效的将环氧树脂生产企业及客户间建立数据连接,实现资源共享,跨越时空的限制轻松地达成买卖协议,电子货币可以使买卖在网上实现资金的随时划拨,也可以解决交通拥挤、运输效率低下、环境污染等种种问题,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三赢战略”。据日本计算多企业间建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 后,2025 年交通事故将减少50%、平均车速将提高10公里/小时、交通堵塞现象完全消失,由此可减少56 亿小时/年的时间损失和1213 兆日元/年的经济损失, 燃油消耗降低25%、CO2降低15%、NO2降低30%。 对环氧树脂运输全过程进行安全监控是树脂运输企业的必然选择,由于液态环氧树脂中含有相当量的甲苯,运输不当则危险时有发生,因此首先要从机制上保安全,制定树脂规范标准化运输制度,并实行严格的检查考核制度,主要采取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体系。其次要从意识上保安全,加强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实施监督检查,对树脂运输人员存在的问题,实行指导、监督、处罚等各种控制措施,做好安全管理和控制工作,充分利用现有运输设备及新技术强化安全管理,达到对树脂运输进行安全控制和规范运输人员作业行为的目的,必要时安装了记录装置,主要局限在发生问题时作为查证的手段,这对保证运输畅通和生产安全极为有效。 环氧树脂物流还须倡导精益运输,切戒野蛮装卸。发展新型环氧树脂运输体系、防止野蛮装卸,改变单方面强调树脂运输包装质量这种不科学的观点十分重要,运输量大、覆盖面广且运送路程长的环氧树脂,尤其需要同时注重包装质量和运输质量,从而体现了运输质量在包装中作用。因为运输包装再好,如运输时不采用机械化装卸,不合理安排物流程序环氧树脂损坏肯定不会少。精益是质量、数量、个性服务水平的统一体。发展科学的新型运输体系,应根据“门到门”乃至“库到库”、“线到线”的精益物流运输要求,以尽可能少的人力,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满足客户需求的价值,并不断与客户接近,提供给它们以服务最优、功能最全、效率最好的服务,实现出树脂的集品牌优势、网络资源与现实服务于一体的精益运输。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应用,根据环氧树脂性质和流通环境对包装结构、包装材料、包装有效期的科学设计,已经成为可能21 世纪新课题。谁掌握了供应链、物流,谁就掌握了市场,运输在供应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立对环氧树脂的性能及运输研究体系对未来运输业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有助于系统性、协同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地把握运输安全中的问题,有利于运输安全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进一步拓展。
发布评论
  • 验证码:

热门论坛

进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