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进入旧版 English

涂料市场

烟台万华自主创新打开MDI技术的黑匣子

时间:2008-09-10 17:02:03 来源:中国化工报 作者:王健编辑 点击:
[据搜房网2008年1月30日报道]中国山东消息,新年伊始,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Yantai Wanhua)年产20万吨大规模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对化工行业来说可谓一大喜事,为中国化学工业自主创新传递了更强劲的动力。颁奖仪式结束后,记者见到了让国际MDI巨头都竖起大拇指的传奇人物--烟台万华公司董事长丁建生。谈起万华自主创新的艰辛历程,这个豪爽健谈的山东大汉十分感慨:“当年想以市场技术完全是一厢情愿!以牺牲国内市场占有率为代价,引进跨国公司真正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哪怕是过时的技术都是根本不可能的。” 引进无望放手一搏 丁建生告诉记者,MDI行业技术门槛高,本世纪以来,在全球新建投产的3套大规模生产装置中,2005年投产的万华宁波大榭MDI装置是惟一一次投料成功并维持稳定运行的。“在亚洲,万华是最大的MDI生产厂商。”他描述着未来万华的竞争力,“宁波二期项目投产后,我们采用的煤制合成气路线要比天然气路线的成本低很多,宁波工业园将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产业链配套最合理、最具成本优势的MDI生产基地。” 然而,烟台万华走过的自主创新之路却并不平坦。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万华从日本引进了聚氨酯合成革生产线,配套引进了1套相当于欧美60年代水平的1万吨/年MDI间歇法装置。这套装置效率极低,在陆续采取多项技改措施后,终于达到80%的产能。万华希望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然而日本人却把技术引进的大门无情地关上了。接下来,万华开始和欧美跨国公司谈技术引进,但这只给万华多添了几度失望。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而万华却连门都没有迈进。 由于引进无望,使以丁建生为核心的万华人进退维谷。此刻,被逼上梁山的万华人意识到,他们面前只有一条路--自主创新求发展。从1993年9月开始,丁建生他们开始技术攻关,到了1996年,MDI的产能达到了1.5万吨,从此打开了神秘的"黑匣子"。 此后10年间,他们又一次次攻关,终于在2006年成功开发出20万吨/年的MDI制造技术,这一历史性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高技术领域不再受制于人。谈到这些,丁建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成功突围全球布局 从2001年开始,万华就依靠产品质量优势,一步一个脚印开始了全球布局,目前万华的产品已经打入欧洲、美国和日本市场。“拥有国际竞争力以后,国际巨头在他们的本土市场就开始接受万华的存在,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须有与人分庭抗礼的资格。”丁建生补充到。 不过,当初跨国公司可没这么友好。“他们要把有潜力的竞争对手扼杀在萌芽状态!”丁建生十分感慨,仿佛又回到了饱受跨国公司倾销之苦的那段日子。随着技术的飞跃,万华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由1998年的末位跃居到2002年的首位。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市场以倾销手段加大对万华的围追堵截。2002年8月5日,烟台万华果断地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反倾销申诉。利用调查期一年多的时间,万华迅速把产能扩大到8万多吨。随后,万华考虑到促进国内MDI行业健康发展,又提出撤诉。“有时,除了研究如何突破技术壁垒外,你还要能巧妙地利用游戏规则保护自己。”通过这场漂亮的反倾销战,丁建生悟出了这个道理。 创新步伐越走越快 去年年底,万华美国研发中心成立。丁建生认为,技术创新并不像做化学实验那样简单,必须培养起八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对于复杂的有机反应,要理清每个副反应的头绪;二是要摸清成套工艺的核心技术;三是能突破关键的工程技术;四是拥有系统技术集成开发技术软件包的能力;五是具备工程化的实现能力;六是要有不同品种的开发能力;七是要有各种品种的应用开发能力和服务市场的能力;八是要有知识产权的培育能力。 谈起今后的发展方向,丁建生成竹在胸:一方面万华要向上游延伸,自己生产苯胺,解决大规模项目中原料供应的安全可靠性;另一方面,向下游延伸,定位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比较好的农作物秸秆板业、建筑节能材料和TPU(热塑性聚氨酯)领域。
发布评论
  • 验证码:

热门论坛

进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