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市场
涂料“国标”“京规”之争再升级——建筑涂料标准座谈会侧记
3月14日,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了建筑涂料标准座谈会,下面是座谈会部分现场情况的报道。
专家说:不要借我们的面孔来说话
至此,众专家对“个别检验机构”和“个别企业”,包括“部分媒体”的质疑越来越突出,在接下来的发言中几乎都提到了这一点。
国家建设部中国建设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对媒体炒作一事表示非常遗憾。她说,三四年前,同一个机构、同一些人宣传乳胶漆有毒,引起轩然大波,今天又出现这样的事情。作为建筑涂料专家,我不愿意看到乳胶漆的大好发展形势再次受到干扰。我们希望跟媒体共同探讨、合作,推进涂料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著名专家朱传说,我也是这件事情的受害者。我受邀参加了《北京晚报》召集的探讨涂料标准问题的讨论会,但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涂料标准考验企业良知”中,我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完整的表述。“北京规则”的起草单位在起草的过程中,在有所决断之前,本应事先征询专业机构的意见,以免出现争议。可惜连事后提出的一些善意的意见,他们也未能听取,而是坚持把这个规则推向了社会。而在国家强制标准颁布执行之机,又通过传媒,掀起这样一个传播的高潮,更是不够严肃的。
专家们还说,通过“京规”检测要花两三万元,而“国标”只要1600元。
部分企业:我们坚决拥护“国标”
随后发言的是部分厂商代表。一位代理国外厂家产品的代表说,中国目前实施的标准很好,而欧洲的标准则相对模糊。对于某些企业和机构的做法,我们也表示很气愤。一家国内企业的代表说:我们不堪忍受多个标准、多个检测机构、法出多门之苦,光是检测费一项,我们就负担很重,再加上搭上的时间、精力,我们感到无所适从。“多乐士”的代表说,企业在生产经营上是应该自律的,但过分强调安全、健康、环保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方向,产品的性能好不好应该是最重要的,在这一点上,“国标”有充分的体现。
“立邦漆”的代表显然是有备而来的。他的多媒体演示展现了“国标”、“京规”与国际上几个国家的类似标准的比较,阐述了“国际”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这一做法旋即引起了媒体和富亚公司的质疑:为什么偏偏由他代表企业界进行发言?争执由此进入了激烈阶段。
富亚公司:为什么良好的倡议被曲解
在“立邦漆”的代表作为企业代表发言之后,几次被点名的北京富亚涂料公司终于被激怒了。其代表朱女士愤而起立,她首先质疑了“立邦漆”
代表企业说话的安排,继而对本公司的行为进行了解释。她说,喝涂料的事情不是恶意炒作,今天发生的事情更不是我们的本意。国家要求我们通过的标准我们也没有不通过,更没有反对“国标”的推行。我们按照更高更严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并倡议其他企业也向高标准努力,这有什么错?为什么接二连三地点我们的名,不是表扬,而是攻击和侮辱?
这时戏剧性场面出现了。一位记者插言道:请问,通过北京市的检测,给你们的企业造成了很大负担吗?
“富亚”代表随即回答:没有。提高标准并没有使我们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没有涨价,没有给消费者转嫁负担。我们也认为现在的涂料企业完全有能力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但在会议的最后,她也向专家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到底哪些机构是国家授权的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左一个右一个,今天走明天来,企业该听哪家的?
会后,涂料协会的理事长王擢笑称,富亚公司最后这段话才表现了他们的真实想法。
相关媒体:我们代表消费者的利益
面对指责和逐步升级的争吵,相关媒体的记者们更是予以了猛烈的回击。一位记者质疑中国涂料工业协会说,现在的会议已演变为对某个企业和媒体的攻击,已经没有意义,继而愤然离席。
《北京晚报》的记者则提出了更为尖锐的问题:制定一个标准,是要更多地考虑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还是企业所能负担的程度?他说,作为媒体,我们是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我们最关心哪个产品是安全无害的,并把它介绍给公众。国家标准应该是企业遵循的最低标准,那么,企业去自觉追求更高的标准,本来就应该无可非议,并且是应该大力弘扬的。至于法律规定国家标准出台后地方标准不能再作为强制性标准实行,我们也从来没说过不符合“京规”的涂料就是不合格产品。
另一位记者说,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并没有过多的专业知识,只知道标准越严,产品越好。“京规”是不是比国家标准要求的指标更多、更高?那么能不能说,它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呢?这个规则是受到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可的,如果连这样的权威部门我们也不能相信的话,我们该相信谁呢?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称,这次会议本来也给本次争论的另一方当事人,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北京市专用产品安全健康质量监督检验站发出了邀请函,但有关人士未能到场,因而持续了一个上午的争论到最后仍是疑问重重。这次会议因为时间关系不得不草草结束,但我们知道,问题还在继续,关注还在继续。
上一篇:五大新型功能性涂料面世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