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新闻
石化巨头火并在上海重新上演
此前由于有明确的势力范围划分,中海油与中石油、中石化缺乏短兵相接的机会,而当一纵一横两条天然气通道在上海交汇,中海油的“海气登陆”计划遭遇中石油的西气东输工程,碰撞变得不可避免。虽然存在“市场庞大、双方的竞争将极为有限”的说法,许多规划也尚存纸间,但现实中对下游客户的争夺已经展开,石化巨头火并重新上演。 与关心管线建设的普通投资者不同,中海油和中石油现在把更多的时间用来争取实际客户。中石油外宣人士承认,“因为这可能不会判定生死,但却决定着生存质量”。 相比之下,经营海洋气田的中海油在上海存在根基,旗下的平湖气田距离上海市386公里,在1998年11月就已部分投产,浦东国际机场、别克汽车制造厂等许多大型企业都是它的用户。平湖气田全部投产后,生产能力可提高到每天稳定供应34.2万立方米的水平,并可连续稳产15年。但他们面对的形势依然严峻,上海是西气东输项目目标市场中的重要一环,早在2001年3月,中石油董事长马富才就亲自率队与来自上海市以及江苏、浙江等地的首批天然气用户签定了协议,其时管线工程尚未动工。相关人士不愿透露具体的客户数量,但表示“招商工作进展顺利,特别是市场落实情况比原来预计的要好得多”。受此影响,中海油制定的市场拓展计划执行起来并不顺利,新的用户并不多,许多能源消耗大户显然更信任具有浓重政府色彩的西气东输,而希望通过市场运作顺利登陆的中海油只被视为候补。 事实上,每个中海油的员工都知道,天然气项目是他们寻求突破的惟一渠道。 在中国企业协会新近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中石化与中石油分别以3436亿和3401亿的营业收入居第二、第三位,而中海油只以276亿位列第41位,这与他们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中海油目前还是以海上油气田开采为主的上游公司,而中石化、中石油则拥有齐全的产业格局。作为公认的中国石化三巨头之一,中海油希望在五年后销售额能超过100亿美元,并以较快的速度进入世界500强。过大的差距使卫留成对中海油的现状并不满意,把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是做大中海油的必然选择。 与竞争对手不同,作为从事海上油气田开采的专业公司,中海油海上天然气开采北起辽东湾海域,南至广西北部的多个海域中,供应近海多个城市。2000公里的沿海管道不需要从头架设,只是将它们连点成线,这样做还有其他好处,由于沿海地区各个经济带的发展速度并不一致,用气量弹性较大,售价也有差异。如果一地的需求急增,公司将可以协调其它产区供气。 在这场博弈中,中海油并不被看好,中石油人士甚至表示:“在长三角地区,西气东输工程将是能改变能源供应格局的惟一因素。”中海油并没有被中石油当作一个对手。这使人们对中海油到底能够争取到多少份额产生疑虑。 但中海油还是从西气东输1400亿的投资中看到希望,由于中海油自身的网线铺设成本较低,固定投入摊入成本的数额不大,加上气田接近用户,与中石油的西气东输项目相比,运输成本小得多,价格优势显而易见。肖宗伟称,“我们的天然气储量比中石油有优势”,而另有中海油人士则暗示,中海油的天然气的价格一定会低于西气东输的价格。许多人认为这是中海油有望胜出的惟一理由。 中海油拒绝透露进口液态天然气的到岸价格,在到岸价格最昂贵的日本,过去十年的平均价格只有约1.1元/立方米,据说中海油拿到的价格要远低于此,而此前国家计委公布的中石油西气东输天然气的价格平均为1.29元/立方米,这使中海油有了更多的腾挪空间。而副总裁邱子磊显然更有信心,“西气东输对中海油影响不大。西气东输供气量为120亿立方米,到上海时,可能只剩下30%的供气量,相当于36亿立方米,而按照中海油三亚气田每年通过海底管线向香港中华电力供气29亿立方米的规模来看,基本上只够供应两个发电厂。” 这是关于中海油前景最乐观的估计,这些美好前景现在还停留在纸张和口头的层面,在实际的客户拓展上,中海油已经落后,这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海油的天然气战略,现在还不得而知。
下一篇:世纪回眸(57)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