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进入旧版 English

涂料新闻

2003年我国再次降低关税

时间:2008-09-03 10:41:19 来源: 作者:聪聪编辑 点击:
据《人民日报》报道,2003年1月1日,我国的关税总水平再次下降1%,在2002年关税从15.3%降至12%的基础上,2003年再降至11%,逾3000个税目的税率有不同程度下调,其中工业品和农产品平均税率降幅为7.2%和9.6%。同时,对消费者普遍关心的摩托车、照相机、手表、汽车等商品,取消了进口配额,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也减为8种。 作为世贸组织成员,一项重要义务就是削减关税和非关税措施。自入世以来,我国进一步开放市场,2002年,大幅降低了5300多个税号商品的关税,并取消了粮食、羊毛、棉花、腈纶、涤纶、聚酯切片、化肥及部分轮胎等产品的配额、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管理,显示了中国全面履行承诺的决心。这些举措使中国在更广泛的程度上享受到“双向开放”,一些世贸组织成员纷纷取消或缩减了对我国有关产品的限制,如国外对我纺织品和服装取消配额产品涉及40亿美元,促进了这一优势产品的出口。当然,降低关税和取消配额,会提高市场准入水平,诱发部分商品进口增加,但从一年多来的情况看,由于应对得力,原先担心对某些敏感部门可能的冲击并未出现,像国内汽车业还得到了空前迅猛的发展,消费者从中受惠。进口没有失控,不仅保持了顺差,而且顺差比2001年有较大增长。 2003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二年,世贸组织对国内经济的效应将进一步显现。虽然关税的再次下调和更多配额的取消不一定导致进口量的相应增长,但会扩大进口的增长空间,相关进口商品的价格将继续下降,这可能将加大对国内产业的进口压力。应该看到,目前世界名义平均关税水平为3.8%,我国已承诺到2005年将平均关税降至10%,非关税壁垒也会逐步取消。 加入世贸组织的开局状况表明,越是市场化程度高、受关税和非关税实际保护少的产业,其竞争力越强,受益越多,机电、通信业就是典型例子。另外,决定进口量是否增长的根本因素仍是市场需求,以前习惯于用关税和非关税手段调节进口,今后要更多地通过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来管理进口,比如建立健全进口预警机制等。但关税和配额只是外因,发展经济,扩大贸易,最终要靠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和国内竞争力。
关键词: 进口
发布评论
  • 验证码:

热门论坛

进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