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新闻
杜邦汽车漆中国大降价引发质疑
杜邦公司高性能涂料部中国区总经理成云龙说,杜邦汽车漆降价是为了达到特殊战略目的。在1990年代,类似策略也曾在日本钛白粉市场出现。结果,杜邦成功逼退众多日本品牌,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并把价格重新拉高。目前,杜邦在中国汽车修补漆市场的降价已经引起市场强烈震荡。 “杜邦存在倾销的嫌疑。”7月初,上海一家国产汽车漆经销公司郭经理致电本报,对杜邦(中国)两个月前宣布两款汽车修补漆产品———先达利120S清漆和先达利125S固化剂———降价促销的活动提出质疑。 郭的质疑来自杜邦产品成本的核算。河南、上海和东北的几家杜邦经销商表示,在目前的零售市场上,这两款杜邦产品的报价大致为先达利120S清漆60~70元/升,125S固化剂略高于100元/升。杜邦公司也证实,先达利120S和125S的市场零售价分别从92元/升和112元/升,降至58元/升和89元/升。 此次促销活动,先达利120S的降幅为37%,125S为20.5%。目前市场上的杜邦汽车漆全部由杜邦(中国)进口,原产地是杜邦在比利时和美国的两个工厂。然而,尽管杜邦产品降价幅度非常之大,但这些产品的进口价格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调查显示,汽车漆一般是用桶来包装,并经过远洋运输,在上海外高桥海关进入国内市场,其包装成本在2~3元左右。据上海市海关一位内部人士介绍,汽车修补漆在通关时须缴纳10%的关税和17%的增值税,还要支付港区费等多种其他费用。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杜邦这两种产品的报关价格在正常范围内。”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办公室蔡培艺副主任肯定地表示,“海关对每一种商品都有内部控制的价格范围,过高或过低计算机系统都会自动报警。” 倾销疑云 “倾销是一种严重的指控,”8月13日,在上海闵行工业园区的新办公室里,杜邦公司高性能涂料部中国区总经理成云龙说,“目前我可以告诉你的是,我们在中国销售的汽车修补漆仍然是有利润的。” 按照从今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规定,倾销是指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中国市场。确定正常价值的一种方法,是将同类产品在原产国(地区)的生产成本加合理费用、利润,即为正常价值。 而据郭经理推算,生产与杜邦120S同样的油漆,成本“在20~22元左右”。 “同等档次的油漆原料成本应该在20元以上。”广东银帆化学有限公司的张清涛总经理持同样观点。成云龙承认,杜邦汽车漆的生产成本与国内厂商差别不大,即使考虑到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成本也最多只会“略低10%左右”。 由于杜邦(中国)与美国、比利时的工厂之间是独立结算的关系,成本中还必须加上生产工厂的正常利润和杜邦(中国)的正常利润。中国涂料工业协会黄秘书长介绍,由于油漆生产中废品风险较高,汽车修补漆要预留相当高的毛利润。记者了解到,业内的毛利润通常在20%以上,有时能达到30%~40%。自称了解实际情况的郭经理透露,杜邦120S给一级代理的价格降价前是49.5元/升,现在的价格则在29元/升左右。当记者向成云龙求证这种说法的时候,他以“商业机密”为由没有肯定这个价格。 “杜邦这样的价格会把市场搞乱,”江门东沛化工的负责人陆宜锐颇为无奈。他认为,这么低的价格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在低价倾销,要么就是偷工减料、质量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在记者向杜邦了解此次事件后不久,很多杜邦经销商都没有收到7月份应该返还的库存产品价格差价,而这个价差是降价后对经销商前期库存的补偿。即,假如降价前的价格为49.5元/升,经销商有100升的库存,降价后为29元/升,则应该按照20.5元/升的水平退还经销商2050元。由于各家经销商库存量不同,返还数额也不同,有些经销商的金额在十几万元左右。现在,“杜邦既不说给,也不说不给,就这么拖着”。 外经贸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一位专家表示,如果对杜邦这次降价有怀疑,国内厂商可以联合向外经贸部提起反倾销调查,由外经贸部确认是否存在倾销。 特殊战略目的 在上海一些化工业人士眼中,成云龙是“一个非常会赚钱的人”。他1990年代初就从台湾来到大陆,负责杜邦汽车漆在大陆的业务,对这个市场可谓烂熟于胸。 但成云龙也在大陆栽过跟斗。1996年左右,杜邦进口的一批6个集装箱油漆,因为是美国配方,不适合国内使用,结果六个集装箱的油漆全部拿去涂了电线杆。杜邦先达利品牌从10年前开始引进,现在有5种型号的修补漆在国内销售,最高端的1060型销售价在150~160元/升,120S是系列中的低端产品。在整个市场中,杜邦修补漆居于中高端,而大多数国产修补漆居于中低端。先达利120S则正好处在两者中间的交叉地带。 由于产品定位合适,杜邦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并成为该领域的领导品牌。据有关资料显示,杜邦修补漆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20%,成云龙则称甚至达到了30%。 但是,随着国产修补漆技术逐渐成熟,与杜邦在中档产品上的质量差距越来越小,有些国产厂商也开始向高端市场扩张,杜邦的日子不再好过。“杜邦这几年的市场在萎缩,而国产汽车漆在上升,”广东银帆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清涛说。 为了摆脱困局,杜邦开始尝试引进新的品牌,但效果并不理想。眼下,1998年的“福星”品牌产品现在已经很难见到,而去年启动的“福贝斯”定位在中低档市场,至今仍在试用阶段,原因是漆比较稀,不适合中国漆工的使用习惯。 在新产品引进不利的情况下,杜邦要继续扩大市场份额,达到成云龙“占领35%的市场”的目标,降价就成为一个可能的选择。 郭经理认为,杜邦这次降价“非常到位”,“杜邦对这个市场太熟悉了,降到现在这个价格几乎就没有利润了。”杜邦一下子把价格拉到逼近成本线,小企业只有两条出路:要么跟进降价,要么坐看市场被夺走。不论怎么选择,都势必有一大批实力不够的企业出局。 “降价当然会带来损失,但这是为了达到我们的特殊战略目的。”成云龙说。 事实上,在宣布降价的同时,各地的经销商都收到了杜邦销售代表关于降价促销的一封信。在写给一家经销商的信中,杜邦更是直言,此次降价是“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打击国产漆”。 为达到这个目的,杜邦120S清漆的价格甚至低于某些国内品牌同档次产品60~70元/升的报价。在阿克苏-诺贝尔上海办事处,记者了解到与先达利120S基本相当的莱顺品牌清漆零售为80~90元/升,对应的固化剂约为100元/升。阿克苏-诺贝尔与杜邦同为修补漆市场上知名的国际品牌。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黄秘书长介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杜邦就有过类似的市场策略。当时,国内的钛白粉市场基本被日本产品占据,杜邦很难打进这个市场。于是,杜邦把自己的钛白粉大幅度降价,把日本品牌逼得无利可图而退出了市场,杜邦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然后杜邦又把钛白粉的价格拉高了回去。”黄秘书长说。这一次,十多年前的一幕会再次上演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杜邦汽车漆降价之后,其所在公司的全国市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其中河南地区50%~60%的市场都被杜邦拿走了。“如果杜邦的促销一直进行下去,我们公司每年的销售额估计要减少3000万~4000万元。”面对这样的压力,一部分国产品牌已经开始跟进降价。在广东、常州等地,有十几家国产油漆生产商调低了价格。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杜邦销量的大幅上升。成云龙虽然否认了外界关于杜邦在北京销量劲升八倍的传言,但承认“销量大概增加了一倍”。同时,全国各地市场也有不同幅度的增加。成云龙进一步透露,在经过详细研究之后,杜邦将决定是否继续调低汽车修补漆其他型号产品的价格。换句话说,杜邦这次调价并不是孤立的行动,而很可能是一系列大行动的前奏。“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杜邦选择从120S开始降价,进而采取高端型号伺机跟进的策略。”一位业内人士说,“杜邦有品牌形象,再加上价格优势,国产品牌将难以抗争。” 目前,国内生产厂商大约有200多家,且多为私营企业,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小、互相间各自为战,而且缺乏行业协会这样的组织。他们除了杜邦这样的对手以外,还要面对G、阿克苏-诺贝尔等叱咤国际市场的巨头。这种小而散的市场格局使得国内厂商面对国际巨头的攻势时很难联合起来,纷纷降价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规定,要提起反倾销诉讼,一个条件是申请者的产量要占到国内总产量的25%以上。在目前,要达到25%的标准,至少要联合数十家厂商,在这样的市场上,这简直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但情况可能有所改变。8月1日,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发出《关于建立“涂料行业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协调工作委员会”的通知》,指出“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大量的国际公司及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其中不乏有违背WTO规则的投资行为和市场行为。”而该工作委员会的目的之一,就是应对这样的情况。 一些国内厂商表示,如果有一两家公司牵头,又有确实的证据,将会考虑加入申请外经贸部进行调查。“这不光是我们一家公司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油漆行业面临的问题。
下一篇:一名油漆工突发头痛死在医院中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