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新闻
丙烯酸霸主谈“自救”
在世界化工巨头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一家基本没有资本金、几乎是全额负债经营的企业———上海高桥石化丙烯酸厂,在腹背受敌,经营形势连年恶化的“绝路”面前,竟然能起“死”回生,并一跃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龙头老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去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23亿元,销售收入7.28亿元,实现利润1255万元,分别比前年增长50%、23%和223%;迄今已还2120万美元、26亿日元的外债及8000万元内债。日前记者特地采访了其厂长邵敬铭。当了20年厂长的邵敬铭,接受记者采访这回还是头一遭。记者:上海高化丙烯酸厂靠“九四专项”境外贷款9120万美元、39.1亿日元和部分国内贷款合计12.2亿元人民币建成,据说你们1994年投产后很快就内外交困?邵敬铭:是的。原因是资本结构不合理,债务沉重,每年的财务费用和折旧费高达1.3亿元。同时,外部市场形势严峻,国内竞相压价,国外产品又大举倾销,进口量占到国内市场的40%以上。上海高化丙烯酸厂四面楚歌。以丁酯为例,1996年市场价为1.8万元/吨,而1999年仅为6550元/吨,直接造成我们厂连续三年亏损达1.4亿元。面对如此的窘境,我们憋着一股劲:一定要让企业发展的螺旋浆转起来,先把产量搞上去。记者:化工生产的特点是在发展中总会有一些瓶颈出现,你们是如何处理的?邵敬铭:为了提高丙烯酸产量,打开瓶颈是关键。我们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把闲置的固定资产盘活,并对工艺流程进行大胆改造,最终突破了瓶颈的制约,实现了丙烯酸增产目标,并为新增年产6000吨丙烯酸试验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我们盘活存量资产,投资仅256万元(常规投资的1/30),利用自有技术进行了丁酯单元改造。通过改进催化体系,调整工艺参数,增加少量设备,使丁酯产量从1.5万吨/年猛增到4万吨/年,比设计标准提高了160%,实现了低成本扩张。目前我们厂的甲酯产量是北京东方化工厂和吉联化工公司的总和,丁酯产量是吉化的2倍。如果我们至今还倘佯在日方设计的产能指标上,企业必死无疑。装置未改造前,我们厂每吨产品的期间费用为3340元左右,而现在费用仅998元左右。产品成本降下来,市场竞争力就上去了。记者:现在国内形成规模的有北京东方化工厂、吉联(吉林)石化公司等。主要装置的技术和设备与上海高化丙烯酸厂一样,成套从日本引进。另外,德国巴斯夫与扬子石化合资的年产16万吨丙烯酸和年产21.5万吨丙烯酸酯装置将于2005年建成投产。面对这一格局,你们有什么想法?邵敬铭:作为精细化工六大门类之一的丙烯酸及酯类产品,用途广泛,环保型涂料、衣料织物、皮革、粘合剂等都离不开它,中外企业纷纷看好这一市场是很自然的。我们厂领导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进行低成本扩张;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记者:丙烯酸行业要应对入世挑战,您认为什么最重要?邵敬铭:自主知识产权是根本。我们对这一点有着十分深刻的体会。我们厂利用自有技术改造的丙烯酸装置年产量超出设计标准,去年产量达到3.32万吨,甲、乙酯产量达到3万吨,比设计标准翻一番;丁酯产量更是高达5万吨,比设计标准提高200%。目前,厂里正在利用自有技术改造的年产6000吨丙烯酯试验装置,预计今年二季度可完成,届时丙烯酸产量可以达到3.6万吨/年,甲酯达到3万吨/年,丁酯达到7万吨/年,分别比原设计标准提高20%、100%和330%。酯类生产基本形成经济规模,具备与跨国公司一争高低的能力。我们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羟乙/丙酯和丙烯丁酯最近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这些作为该厂打响品牌的产品已成为与洋品牌竞争的拳头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5%、30%和30%,其产值和利润均占全厂总产值和总利润的70%。记者:上海高化丙烯酸厂在行业反倾销中也一直有动作。邵敬铭:是的。这三年中,我们一直高举反倾销大旗来保护民族工业和企业利益,其中1起获胜,1起正在进行之中。获胜的1起是上海反倾销3起胜诉案之一。记者:贵厂现在是国内同行业的“老大”,但与国外大公司比,还有很大差距,对此你们有什么目标吗?邵敬铭:这些年我们是背着沉重的债务包袱同别人进行竞争,等熬到2005年债务全部还清后,资产质量夯实了,我们可与全球头号化工巨头的丙烯酸产品试比高,我们要争做行业的“英特尔”!
下一篇:广东装饰涂料产品委员会成立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