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进入旧版 English

涂料树脂

提高液体环氧树脂主要性能的方法探讨

时间:2008-11-09 16:53:43 来源: 作者:聪聪编辑 点击:
本网讯:     摘要:针对国内液体环氧树脂产品环氧值IR普遍偏低的现状,在原一步法工艺基础上了提出了2种改进工艺:     1)引进相转移催化剂,醚化反应完成后,一次将碱液滴加完全,即二步法合成工艺;     2)加入相转移催化剂的同时加入少量碱,同时催化醚化反应,即混合法。采用红外光谱、GPC、化学方法等对3种工艺的产品指标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在醚化反应中加入相转移催化剂可提高环氧值IR。二步法比混合法环氧值IR要高,且二者均具有有机氯含量低、粘度小的特点。最佳工艺为:将双酚A与环氧氯丙烷按照物质的量比1∶6加入后,升温至58~62℃,加入季铵盐,醚化反应完成后一次滴加碱液而后进行后处理。     关键词:环氧树脂;环氧值IR;相转移催化剂;合成     中图分类号:TQ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32(2008)04-0030-03     0引言     环氧树脂是一种重要的热固性树脂品种,具有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电绝缘性、耐化学腐蚀性、耐热及粘接性能,广泛用于化工、轻工、水利、交通、机械、电子、家电、汽车及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液体环氧树脂是双酚A型环氧树脂中分子质量最小的一种。它本身可在很多方面直接应用,同时又是合成高分子质量环氧树脂的原材料,因此,它的品质高低不仅影响自身的应用,同时也会影响合成高分子质量环氧树脂的质量。     国内液体环氧树脂普遍环氧值IR偏低,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2个方面:1)原材料的纯度和杂质种类;2)合成路线和工艺。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原料中双酚A和碱的质量比较有保障而环氧氯丙烷是重复使用的,随着重复使用次数的增加,环氧氯丙烷的含量在降低,水解物等杂质含量在增加。水解生成的化合物是含有羟基的极性物质,根据结构不同可能参加反应,形成大分子极性物质,也可能残留在树脂中,结果导致体系中极性物质含量增加。     其次,合成工艺是影响环氧树脂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CYD128环氧是采用一步法二次加碱的合成工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体系简单,原料成本相对低,国内许多小型的厂家都采用比法[1]。但一步法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ECH的消耗量高,反应过程中易引起ECH的水解,破坏了BPA和ECH之间的比例,而且还导致回收的氧氯丙烷的纯度下降,2)产物分子质量分布宽,n=0的反应产物含量较低,从而造成产物的环氧值IR偏低,3)产物中的有机氯含量偏高,导致产物的色泽比较差[2]。     本文主要针对原一步法工艺,醚化开环过程和闭环形成环氧结构的过程分不开,容易生成副产物的缺点,引进相转移催化剂,第1步在相转移催化剂作用下进行醚化反应,生成双酚A二氯醇醚,第2步是生成的氯醇醚在NaOH水溶液存在下进行脱HCl的闭环反应。二步法优点是反应时间短,操作稳定,温度波动小,易于控制;加碱时间短,可避免环氧氯丙烷大量水解[3]。除此之外,与一步法相比,二步法还具有产品环氧值IR高,分子质量分布窄、粘度低、条件缓和、单体损耗低等优点[4]。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布评论
  • 验证码:

热门论坛

进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