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进入旧版 English

涂料机械

化工巨无霸陶氏风暴中转身需求锐减裁员减产

时间:2008-09-09 05:08:07 来源:网络 作者:聪聪 点击:
陶氏转身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飓风中,即使是化工行业的巨无霸级公司陶氏化学公司(NYSE:DOW)也不免脚下打滑。

  12月8日,陶氏宣布一揽子调整方案,其内容包括减低产能、出售资产,以及占全球员工总数11%的大裁员。  
  
  
 
  距离陶氏此前宣布“探讨降低成本措施”20天。
  
  陶氏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利伟诚(Andrew N.Liveris)表示,“今天的重组将有力支持陶氏未来的发展。然而,鉴于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急剧蔓延,我们正在加快实施这些措施,而且我们必须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低迷的严峻挑战。”

  裁员、关闭工厂、削减产能

  根据已公布的调整方案,陶氏将裁减约5000个全职工作岗位,关闭高成本地区的20家生产设施,以及出售若干非战略性业务。此外,陶氏还将暂停约180家工厂,并且根据减少运营的预期,在全球裁减合同工(根据项目招聘的人员)约6000人。

  陶氏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全球范围内的调整对大中国区肯定会有一些影响,但目前还未有具体数字。

  在这一系列调整完全落实后,新陶氏的成本结构有望进一步得到优化。按照预计,陶氏未来两年每年能节省7亿美元的运营成本。

  这些措施被视为陶氏在危机中加速实施转型策略的一部分。按照计划,陶氏将于2009年1月起将实施转型,以加速削减高成本资产、摆脱集中式功能结构。

  “所谓转型,意味着致力于以不同的方式开展工作。我们正在从高度集中及标准化的模式,转变为由三个迥然不同的业务模式和一个精简高效的公司中心组成的新型架构。”利伟诚说。

  据了解,和以往高度集中的业务模式不同,全新的陶氏将由三个不同的业务运营模式组成:合资公司/轻资产;功能性产品;健康与农业、高新材料和其他市场导向型业务。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对罗门哈斯的收购将帮助陶氏向高新材料业务模式的转变,并有利于其利润的回升。

  按照陶氏的预计,并购罗门哈斯将在2010年推动盈利“显著增长”,年均可节省约8亿美元的成本,关键的成本节约项目包括对于原材料的购买力、制造和供应链的改进,以及合并后管理费用的节省。

  罗门哈斯的财务数据已经给了陶氏一些安慰。

  在大部分化学公司盈利下滑的第三季度,罗门哈斯的净盈利同比增长了大约2%,季度营收也从去年同期的22亿美元增至24.7亿美元。

  根据协议,陶氏将在2009年上半年完成对罗门哈斯的收购。

  10月29日,罗门哈斯股东大会已经通过了陶氏的并购方案。此次收购完成后,陶氏化学计划将旗下涂料、杀菌剂和个人护理品业务与罗门哈斯公司业务合并,创建一个年销售收入达130亿美元的高新材料业务部门。

  不可控的需求锐减

  陶氏的调整并非没有预兆,这家公司在11月就已发出即将有所动作的信号。

  11月中旬,利伟诚已经明确表示,陶氏将采取“激进手段”,来保证明年全球不景气下的盈利目标。在欧洲和美国这些制造成本更高的国家和地区,部分老旧的化学工厂将被强制关停。

  11月下旬,陶氏在官网上发布了一份名为《陶氏化学正探讨降低成本的措施》的声明。利伟诚在声明中指出,“起始于美国的金融风暴现正席卷全球,不仅仅是美国,全球都面临着需求下降的问题。陶氏正集中精力在业务可控的方面,包括主动探讨各种可以降低成本的措施,取消或推迟部分资本支出。”

  此前,陶氏曾凭借成功的销售策略,曾一度抵消了北美经济疲软的负面影响。

  在原料和能源成本支出同比大幅上涨42%的第二季度,陶氏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获得了70%的销售收入,其总销售量同比增加5%,与2004年以来最高季度销售同比涨幅纪录持平。

  但当需求疲软扩散到包括亚太在内的全球范围后,陶氏战术上的一时胜利已不能再挽回颓势。

  对全球化工业而言,需求下降远比飓风更可怕。

  2008年9月,登陆美国墨西哥湾的飓风“艾克”让陶氏在账面上扣除了8100万美元。但即使没有“艾克”帮倒忙,陶氏三季度利润仍同比减少了31.1%。

  第三季度,为了应对继续上涨的原料及能源成本,陶氏采取了一系列的提价措施。但尽管其提价幅度高达22%,销售净额因此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4%,可受困于疲软的市场需求,陶氏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9%。

  谈到公司前景,利伟诚在提交给投资者的报告中已经给出了暗示:市场需求疲软正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在我们看来,全球经济在2009年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呈现不景气”。

  事实上,早在数周前,美国化工理事会(ACC)的首席经济家凯文?斯威夫特(Kevin Swift)已经指出了如今的形势有多么糟糕。

  “对美国许多化学品生产企业来说,一场飓风吹走了它们在今年第三季度的一部分利润。但是,形势更加严峻的也许是迫在眉睫的经济衰退,以及这场危机可能对它们在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的经营业绩产生的重大影响。”

  有媒体报道指出,由于全球市场对于日用品需求的下降,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疲弱,陶氏最广泛的业务产品塑料、聚乙烯和聚丙烯的价格从10月以来下跌了40%,销售量已经减少了10%~20%。

  “这是我们所经历的最糟糕的情况,”利伟诚近日表示,“价格上涨在接下来的3~6个月内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艰难形势,陶氏内部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

  陶氏的管理层认为,除非在中国的业务重新增长来带动全球经济的复苏,否则这种低迷状态将一直延续到2010年。

  在陶氏宣布大调整措施之前,11月下旬,陶氏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巴斯夫集团已经宣布调低其2008年的盈利预期,并暂时关闭全球80家工厂,对另外约100家工厂进行减产,以应对需求大幅下滑。

  寻找新的增长模式

  事实上,转型是陶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就已拟定的发展战略,之前的一系列资产运作已经为这项战略在2009年的正式实施奠定了基础。

  2008年初以来,不断刷新纪录的国际油价让陶氏饱受原料和能源成本上升之苦,第三季度的表现尤为明显??原材料和能源方面增加的成本却达到26亿美元,飙升足足48%,为陶氏有史以来最大的季度增幅。

  关闭工厂和削减产能显然并非长久之计,当涨价策略不能确保稳定盈利之时,寻求新的增长模式成为了陶氏的选择。

  就复杂的化工行业而言,不同的业务板块受行业周期和成本波动的影响各不相同,处于产业链前端的烯烃类等能源化工业务受原料价格上升的负面影响较大,而处在产业链中下游的功能化学品业务则具备更强的盈利能力,其产业成长率超过8%。

  数据显示,以能源化工为传统优势业务的陶氏盈利能力因此不断下滑,2007年三、四季度的盈利同比分别下降了21%和52%。自2001年的工业低谷以来,陶氏已经关停了至少92座工厂。

  针对这一窘境,陶氏开始积极转型??通过合资等方式稀释传统能源化工业务的资本密度,转而投资利润更高的功能产品及应用市场业务。

  一个最新的例子是,科陶石化??陶氏和科威特石化各占50%股份、总投资达到110亿美元的合资企业??最迟在明年1月1日即将开始运行。

  

  按照陶氏的说法,这家公司将从科威特石化获得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的石油原料,同时也将从陶氏在石化和塑料市场的领导地位中获益,其年销售额预计将达到150亿美元。“科陶石化将是领先的基础石化产品和塑料产品全球供应商。如果科陶石化是一家上市公司,它将进入财富200强。”

  “科陶石化将加强我们的基础业务,减少我们的周期性和资本密集度,并释放出90亿美元的税前现金用于投资于功能化学品,以实现陶氏成为一个盈利增长型公司的战略。”利伟诚说。

  而收购罗门哈斯,则让陶氏迅速提升了其在功能化学品领域的竞争力。

  2008年7月,陶氏宣布将以188亿美元(每股78美元)的现金价收购罗门哈斯,将甘博睿年初提出的目标变成了现实。这一并购完成后,陶氏的功能产品和高新材料业务占其全部销售额的69%(以2007年的数字计算)。而在这两项交易完成之前,其比重是51%。

  罗门哈斯主要为建筑、电子、个人护理、包装、运输和制药等行业提供专业材料产品,是全球领先的特殊化学品公司之一,2007年销售额为89亿美元。

  在收购协议达成后,利伟诚即表示,“对罗门哈斯的并购,是陶氏化学进行战略转型、构建‘明日陶氏’中决定性的一步。罗门哈斯资产的加入将使我们成为美国最大的特殊化学品公司。”
关键词: 机械涂料设备
发布评论
  • 验证码:

热门论坛

进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