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进入旧版 English

涂料法规

发改委论证6套天然气价改方案 确定将涨价

时间:2008-09-15 03:38:04 来源: 作者:辉辉编辑 点击: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权威人士证实,发改委正组织专家对6套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进行论证。相关人士透露,改革仅限于陆上天然气而不会涉及海上气源。
  红网3月18日讯“关于天然气价格改革,目前一共有6套方案。”3月12日,在北京举办的2009天然气市场发展论坛上,中国城市燃气协会权威人士证实,国家发改委正组织专家,对这些方案进行论证。
  改革方案与国际天然气价格逐渐接轨的大方向已经确定。国家能源局的官员此前表示,天然气价格改革将是2009年工作重点之一。
  “与国际接轨理顺价格的过程,就是涨价的过程。”上述权威人士向本报透露,明年初,以土库曼斯坦天然气为主气源的西气东输二线就要建成通气,中方必须提前拿出价格应对方案;最迟到下半年,负责西气东输计划的中石油就要拿国家批准的定价方案和用气地方政府进行价格谈判。
  以西气东输二线建设为契机,天然气价格改革提上日程。气价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与国际对接和末端用户的承受能力之间寻求新平衡。
  改革限于陆上天然气
  中国662个城市中已有近200个城市建有天然气管网,去年天然气供应总量达到807亿立方米。预计2010年,供气城市将增加到270个,天然气消费将达到1500亿立方米。届时中国天然气供需缺口约300亿-400亿立方米,而到2015年,缺口还将扩大到500亿-600亿立方米。
  西气东输二线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至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年设计输气能力300亿立方米,2010年开始供气。加上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补充气源,可供中国的中亚天然气有望达到每年450亿至500亿立方米。
  除二线之外,国内天然气长距离运输管道还有建成的陕京线、西气东输一线和在建的川气东送工程,加上规划中的缅甸管道和东部沿海LNG资源的引进,2010年前后,中国将基本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天然气运输网络。
  但由于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较低,与进口气价差较大,致使进口天然气价格谈判艰难。
  目前,中国城市天然气价格包括出厂价、管输价、城市管网价三部分。出厂价加管输价形成门站价。零售价中还包括1元以上的城市管网价。各地零售气价因管输距离以及各地经济情况有所不同。美国天然气是同等热值汽油价格的80%-90%,中国为30%。中石油集团相关人士曾直指“价格偏低”。
  目前西气东输一线到上海的门站价为1.4元/立方米,气源来自中石油旗下新疆油田和长庆油田。业内人士分析,中亚天然气的口岸价约1.7-1.8元,如果以此基准推算,加上长途管道运输,二线到内地各城市的门站价不会低于2.6元,到终端城市广州的门站价可能达到3元左右。
  “改革仅限于陆上以管道运输为主的天然气,不会涉及海上气源。”中石化咨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李良说,新的定价机制对中国天然气产业影响深远。李良认为,与国际接轨很难一步到位,西气东输二线投产后,亏损运行的局面可能还要维持一段时间。
  上游企业主张加权平均定价
  价格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天然气产业链上、中、下游多个利益主体,为争取自身利益,有关各方不惜斥巨资进行调研,拿出自己的改革方案。在目前汇总到发改委的众多方案中,围绕天然气定价,就有加权平均、一气一价、上下游价格联动等不同主张。
  作为上游油气田开发商的代表,四川石油企协副会长周志斌主张进口天然气与国产天然气的价格对接采用“加权平均”的形式。
  其具体定价办法是:进口天然气按到岸完税价加国内管输费确定,按照进口到岸完税价+合理利润+国内管输费的原则定价;在进口气和国产气的管道连接点实行加权平均的到区门站价格,进口气价格和国产气出厂价格根据其供气量和管输路径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管道连接点的综合门站价;门站销售价格根据不同来源进口气价格和国产气出厂价格、来气点到基准点的管输费和进气量加权平均确定。
  鉴于多气源管道联网后很难区分用户使用的气源和管道运输路径,周建议国家直接管理主干管网管道出气点的门站销售价格,对其实行指导价或限价。门站销售价在国家基准价格或指导价格的基础上,通过与用户谈判,可以最高上浮10%、下浮不限。
  周还主张将分类出厂结构气价归并,统一到区门站价,并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联动。“归并以后,各油气田天然气出厂基准价即与国际油价挂钩联动,由发改委每季度调整一次。”他说,挂钩联动的国际原油价格范围为40~80美元/桶,在这个范围之外时,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不再与国际原油挂钩联动。
  一气一价与上下游联动
  加权平均价得到了参与油气开发和管道运输的上、中游公司的普遍认同,中石油即倾向于这种定价办法,陕京输气系统也采用该办法。但是中石化咨询公司李良认为,加权平均看起来是与国际价格对接挂钩,但操作很复杂,实际上做不到。目前中石化负责川气东输管道铺设。
  李良主张一气一价。“价格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尽可能让终端慢点涨,因此需要合理划分上、中、下游各方利益,一气一价是最为方便的办法。”
  要让终端气价回到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李认为关键是打破区域垄断。他说,“从产业链条来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在分享天然气的上、中游市场,没有形成垄断,倒是门站以下的区域垄断最为明显。”
  区域垄断来自三个方面:天然气管道过境的规划垄断、坐地加价的体制垄断和地方政府定价权的价格垄断。“目前定价机制是,上、中游国家定价,下游地方定价。”李良说,门站内定价很不均衡,有些地方加价过高。
  而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城市燃气公司,则希望确立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
  中国燃气总工程师袁赓认为,目前价格体系缺乏上、中、下游价格联动,城市燃气企业负担过大,而且价格缺乏弹性,小用户与大用户,冬季与夏季,批发与零售,民用与工业、采暖用气,没有明显差价,企业也没有浮动价格的权力,增大了运营风险。
  “针对不同用户,也应有不同价格。”他说,比如低保户,可以执行特殊优惠价,但没有必要惠及全体城市居民,这样不公平。
  袁的意见通过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上达决策部门。该协会参与了完善天然气价格机制的前期研究和西气东输二线天然气价格评估等工作,他们的基本主张有两条:建立城市燃气价格与上游资源价格涨跌联动机制,销售价与门站价联动调整;在保障用户合理消费的前提下,实行差别化、季节性和阶梯式城市燃气价格机制。
  不管改革最终采用哪种定价办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早在2005年,我们就提出了理顺天然气价格机制,但由于当时国际油价太高和担心加剧通胀压力没能实施。”周志斌说,目前国际油价大跌,国内通胀压力减轻,天然气用户的价格承受能力并没有明显降低,天然气供需矛盾依然很突出,“与国际油价挂钩,现在是最佳时机”。21世纪经济报道(本文来源:红网)
  【延伸阅读】
  发改委叫停地方优惠电价引导直购电试点改革
  “作为市场化改革试点内容,我们将重新上报发改委、电监会批准。”
  3月17日,内蒙古某经济主管部门人士谈起国家发改委刚刚出台的叫停优惠电价通知时说。
  内蒙古自治区曾经根据国家相关电力改革意见,完成了内蒙古电网电力多边交易市场方案的工作,提出在多边交易市场启动初期,政府授权合同交易电量占内蒙古自治区经委发电量预期调控目标的85%、总电量的15%为市场竞争交易电量。
  根据这项方案,内蒙古工业用电价格得到部分下调。比如去年11月份下旬开始,铁合金、多晶硅、黑色金属冶炼、有色冶金及深加工企业等每度电下浮4分-8分不等。
  与此同时,受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因素影响,宁夏、云南、甘肃等多个省区也纷纷推出不同程度的工业用电价格优惠措施,而一些高耗能行业也搭上了“顺风车”。
  为此,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联合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3月15日以前全面停止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并将自查自纠情况于3月底前上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电监会。
  不过,国家发改委同时也为市场化改革开了新的空间。发改委称将另行下达一项支持地方用电大户直接从电厂购买电的改革。发改委要求各省(区、市)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市场化原则,按程序上报大用户直购电试点方案,经批准后实施,发改委也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工作。
  不影响内蒙古试点
  根据记者了解,内蒙古电网电力多边交易市场方案只是在程序上需要重新报批。
  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加快市场改革,预备建立“计划电量和市场电量并行,市场启动第一阶段先以计划电量为主,市场电量为辅,视市场运营情况分阶段、平稳地将计划电量向市场电量过渡”的市场模式。
  该方案强调,每年根据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市场供需平衡状况逐年提高市场竞争交易电量比例。每月市场竞争交易电量比例,根据当月需求预测修正值进行适当调整。上述方案在去年10月份向国家电监会、华北电监局作了专题汇报。
  国家电监会在“关于推进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建设意见的复函”指出:华北电监局会同自治区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有关方案和规则后印发,并适时启动模拟运行。
  不过,在上述政策在内蒙古模拟实行期间,由于各地纷纷模仿跟进,调低工业电价,引起国家发改委的警惕。
  国家发改委指出,“部分省(区)自行出台措施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这种做法,造成电价政策的混乱和价格信号的扭曲,不利于促进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内蒙古当地有关人士表示,内蒙古电网电力多边交易市场方案已经经过论证,将上报发改委和电监会正式批准,其中用于市场化的下调电价只是很少一部分,“这方面期待成为全国的试点内容,而其他的直供电的内容与国家的改革方向一致。”
  上述人士表示,方案的试运行在今年2月份就结束了,并未等到国家叫停各地优惠电价的正式通知下达。而在全国电力需求大降的情况下,以降低工业电价刺激需求,成为特殊时期敏感的话题。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各地的电力需求从去年11月份开始下行,迄今,全国全社会电力生产、消费同比仍为负增长。其中2月份,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宁夏、甘肃和内蒙3个省级电网统调用电量下降幅度超过10%。
  中电联统计部主任薛静告诉记者,3月份上旬部分电力数据在好转,但是仍得不出经济全面好转的结论。
  地方呼吁加快改革步伐
  西部某省经委能源处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家发改委需要尽快推出直购电的政策,否则单纯叫停优惠电价,对地方经济不利。“试点范围还可以扩大。”他说。
  自从2003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电监会等就在推行直购电的试点,即用电大户从发电企业直接购电,以减少成本。不过,国家许可的仅仅只有少数几个省份。其他不少省市的自己事先操作的直购电试点,都被叫停。
  湖北电力行业协会办公室主任周松平告诉记者,电厂直接向企业供电的确可以减少成本,原因是减少了过(电)网费的中间环节,一般是企业用电越多,直供电的成本越低。
  因此如果实施直供电改革省份扩大到全国,将可以抵消各地优惠电价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可以避免刺激落后产能。“原因是大企业搞直供电可以减少成本,但高耗能小企业会被淘汰。与单纯的降低工业电价作用还不完全一样。”一位分析师说。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清理优惠电价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大型工业企业,用电电压等级在110千伏及以上的,可以按自愿协商的原则,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电价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同时按国家规定的输电价格支付输电费,并缴纳随电价收取的政府性基金与附加费。
  一位地方政府部门人士指出,目前国家允许的直购电企业仅仅限于铝行业等15个,空间较小,在电力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希望国家加快市场化的改革步伐。
关键词: 政策涂料法规
发布评论
  • 验证码:

热门论坛

进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