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法规
我国建立缓控释肥技术研发生产体系
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国内30多家科研机构与山东金正大集团等70多家企业组成的缓控释肥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生产体系,目前已经取得30多项技术研发专利,在包括包膜材料及工艺流程等关键技术等方面已达到或者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
这是26日从此间召开的中国土壤大会“缓控释肥研究应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了解到的。
据专家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化肥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由于科学施肥体系不健全导致肥料利用率偏低。目前,我国肥料利用率只有30%左右,氮、磷、钾肥分别仅为30%~35%、10%~25%、35%~50%。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了肥料资源严重浪费,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养分大量流失,污染了生态环境,据粗略估算,我国农田生态系统中,仅化肥氮的淋洗和径流损失量每年就约174万吨。因此,提高肥料资源利用率,减少肥料资源浪费,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农业面源污染、节能减排等因素的促进,缓控释肥料迎来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产业化步伐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年生产能力50万吨、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已在金正大集团建成投产。企业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国家化肥质检中心以及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康奈尔大学等20多家单位建立科研合作关系,为缓控释肥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缓控释肥是一种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需求而释放养分的新型肥料,具有控制肥料养分释放、肥效周期长等特征,可使传统化肥利用率提高50%至一倍以上,缓控释肥的发明在肥料领域里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被称为“21世纪新型环保肥料”。在国外,缓控释肥因为技术含量高、价格高昂,一直被称为“贵族肥料”,并且一般只用在草坪保养、温室作物、花卉苗木以及附加值高的少数农作物上,如何降低缓控释肥生产成本,一直是困扰缓控释肥行业发展的难题。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