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法规
国内成品油市场化改革关键需要政策支持
国际油价 下挫至90美元附近,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时是国内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的最佳时机。专家却指出,国内成品油价格市场化不存在最好时机,主要是依据市场的供需情况,关键要调整政府政策,改变政府对于石油的垄断。
由于美国金融业震荡引发对美国经济的担忧以及飓风“艾克”对墨西哥湾产油设施造成破坏低于此前预期,9月16日纽约商交所交易的10月原油期货 结算价下跌4.56美元,至91.15美元/桶,连续两天大幅下挫。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当日也重挫5.02美元,至89.22美元/桶。有业内人士指出,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时机来临。
国家信息中心 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牛犁向世华财讯表示,目前国内原油价格已与国际接轨,而成品油价格尚由国家调控。国际油价下滑只是国内外成品油价格接轨的一个有利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价格接轨主要是看市场的供需状况。成品油价格市场化关键是要政府政策的调整,放开市场竞争主体、完善不成熟的政府监管、建全市场体系,而目前成品油还是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垄断,不能自由竞争。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指出,能源价格改革不存在最佳时机,且人们对最佳时机的判断也不尽相同。价格市场化实际上应该看能源的需要,价格改革应该成为反映需求的信号。能源价格改革,应该增加政策因素,应该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方面起作用,所以能源价格改革是个巨大的改革,而不是小打小闹,稍微调整两分钱就解决的问题。
交银国际能源分析师贺炜表示,目前国内正处于城市化和重化工 业阶段,要消耗大量能源。若不考虑人民币升值导致的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全球经济衰退及国内经济下降的影响,仅提高成品油销售价格这一项,便会将中小企业的利润大幅缩减甚至为零,所以国内的经济结构决定国家不会完全放开成品油的销售价格。他强调,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前提是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分析师认为,虽然目前国际油价已经基本接近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盈利平衡点,但并不意味国内外油价接轨时机成熟。国际油价变化很快,从年初的90美元一路上扬,在7月11日达到147.27美元的历史高点后,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又跌回90美元的水平。石油作为国内的战略物资,面对未来仍存很大变数的国际油价,还应该采取分步调整的策略与国际接轨。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