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解读及新政策建议
时间:2008-10-02 14:42:20 来源:网络 作者:王健 点击:次
本文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以及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政策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并对新政策提出了建议。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于燮康
国际集成电路产业政策特色分析
美国是半导体技术的发源地。美国发展半导体行业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国防业和宇航业,由于这两个行业是半导体产品的主要需求者,这两个行业影响和决定了美国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发展的最初方向和性质。
事实表明,美国国防部对半导体产品的采购对美国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的早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产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其中《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发展计划》至今仍在执行中。
亚洲的半导体产业发展最迅速。在日本,半导体产业政策的重心是半导体在工业和消费领域中的应用。在日本半导体业发展过程中,为全面扭转最初其技术依附于欧美的弱势地位,日本的MITI(国际贸易和工业部)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日本的政策改革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在1957年制定《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简称“电振法”)。其颁布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日本企业在学习美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本国的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
二是在1971年制定《特定电子工业及特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该法进一步秉承了“电振法”的宗旨,加大了发展以半导体为代表的电子产业的力度。该法的实施成功地帮助日本企业通过加强自身研发、生产能力,有效地抵御了欧美半导体厂商的冲击,进而使日本半导体产品不断走向世界。
三是在1978年制定《特定机械情报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1985年失效)。该法进一步促进了以半导体为核心的信息产业的发展。上述3部专业法规加强了日本半导体企业的竞争力。此后日本没有再颁布针对以半导体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专门法规,而是通过综合性法规在整体上推动包含半导体在内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于1995年出台的《科学技术基本法》。
韩国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促使韩国大企业进入半导体领域。1976年韩国政府成立了韩国电子技术学院(KIET),其主要职责是,计划与协调半导体研究和发展,进口、学习和传播国外技术,为韩国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进行市场调研。1982年,韩国政府启动《长期半导体产业促进计划》,韩国政府为4大主要半导体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1986年,韩国政府制定了《半导体信息技术开发方向的投资计划》每年向半导体产业投资近亿美元。在欧、美地区半导体产业出现衰退的情况下,2002年韩国半导体产业产值反而从95.8亿美元增至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7%。韩国半导体产业高度集中于存储器领域,由于有政府的强大支撑,虽然目前全球半导体市场在供给过剩的压力下利润已减少,但三星电子、海力士等韩国企业仍成为全球少数获利的存储器厂商之一。
印度政府近几年也出台了一些半导体集成电路鼓励政策并投入30亿美元在国内建成集成电路测试厂和200mm和300mm晶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