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涂料
中国建筑传媒奖11日启动 人文眼光打量中国建筑
汶川地震,大批房屋倒塌;北京奥运,系列地标诞生。建筑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建筑师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2008年与建筑密切相关。由《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刊》主办的中国建筑传媒奖应运而生,今日启动,该奖首次以建筑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为主要评价标准。有学者认为,该奖设立及时且意义重大。颁奖典礼将于12月底在深圳举行。
以社会意义来评价建筑
中国建筑传媒奖由南方都市报报系发起,《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刊》主办,并联合《世界建筑》、《建筑师》、《时代建筑》、《新建筑》、《世界建筑导报》、《Domus》国际中文版等重要建筑媒体共同举办。该奖项旨在将内地、香港、台湾三地建筑纳入评选范围,通过独立的评审机制,从专业、社会和文化层面,表彰两岸三地具有突出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优秀建筑作品。
“2008年是大事频发的一年,有两件大事让建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奥运会产生的一系列地标性建筑令国人自豪,四川大地震则促使人们深入地思考建筑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建筑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诸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举办中国建筑传媒奖是及时而且有其重大意义的。”香港大学建筑系助教朱涛表示。他认为,所有这些现象,使得当下对建筑作品的解读已无法仅局限于对建筑形式或技术的专业范围内的讨论,而必须扩展到社会和人文层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建筑传媒奖应运而生,并力图以更大的视野,以建筑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为主要标准来评价建筑。“今年是世界经济紧缩的一年,在这样的情况下,南方都市报能够兑现其在去年的承诺,如期举办中国建筑传媒奖,十分及时也十分难得。”建筑批评家、策展人史建说。
为公众和建筑搭一座桥
据介绍,中国建筑传媒奖两年一届,首届时间跨度为2006-2008年,其口号为“走向公民建筑”。对此,主办方南方都市报执行总编辑庄慎之解读说:“‘走向公民建筑’是大奖的属性,是南方都市报这样的大众媒体发起主办建筑奖的重要理由,同时该奖项也是南方都市报‘推进公民社会进程’理念的重要实践。”
中国建筑传媒奖组委会副主任,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陈朝华称,近30年来,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一直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但建筑并没有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由南方都市报这样一个大众媒体来举办中国建筑传媒奖这样的‘专业’奖项,其目的还在于为公众和建筑搭一座桥,让在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建筑,得到公众应有的关注,并借此促进建筑与社会的互动。”
这个奖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中国建筑传媒奖学术策划人、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饶小军表示:“该奖项填补了国内建筑奖的多项空白。”
据悉,中国建筑传媒奖是中国首个由大众传媒发起主办,侧重建筑的社会评价、实现公民参与、体现公民视角的建筑奖;是中国首个倡导“建筑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建筑奖;是中国首个将三地的建筑全面纳入评奖范围的建筑奖;是中国首个评委对参赛作品实地考察后再评选的建筑奖。
“目前中国的建筑奖有很多,但多是从专业的角度去评价,这个奖侧重建筑的社会评价,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能促使建筑师从社会的角度去思考建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支文军称。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赵辰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从社会的角度来评价建筑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人文的角度来评价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学的一个趋势,这个奖正引导了这样的一种价值趋向,因此其意义重大。”
“中国建筑传媒奖让评委先实地考察再评选,这在国内是很少见的。”评委会秘书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恺表示。
据悉,中国建筑传媒奖5个奖项,从作品、个人、事件等多个角度对中国的建筑事件进行总结。为体现该奖的公正性和公众性,主办方除了对评奖过程全面公布外,还设计了公众参与评奖的环节,提名人作品全面产生后,公众可到该奖官方网站对提名建筑进行投票。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