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后奥运”是“陷阱”还是机遇? (二)
时间:2008-06-13 09:33:11 来源:互联网 作者:聪聪 点击:次
奥运低谷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率下降、就业率下降、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扣除价格因素后增长约13%,超过GDP增长速度。筹办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是持久的。
蓝皮书指出,中国总体上将会把连续5年经济增长10%以上的态势在2008年继续保持下去,中国庞大的经济体将会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经济起落的影响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即使在2008年以后,北京奥运会的带动作用仍会持续。奥运会结束后,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可能会出现衰退,但由奥运机遇引发的信息增值服务和体育、旅游、文化、会展等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要警惕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长大幅度回落,警惕国际热钱的退出对中国经济宏观稳定形势的影响。
雅典悲剧不会在北京重演
希腊为雅典奥运会投入了30多亿欧元,建设了30多个奥运会场馆,在奥运会期间赢得了世人的好评。但雅典奥运会结束后,绝大多数奥运会场馆处于闲置状态。每年高达1亿欧元的巨额养护成本,也成为雅典人的最大心病。雅典市市长说:“雅典奥运会的债务需要希腊未来几代人去偿还。”
和前几届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还远未完成,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建设仍将持续,奥运投资占我国投资总额的比例很小。而且,北京的奥运投资也是分布在7年中完成的。除非出现大的调控,后奥运时期我国基建行业将不会缺乏业务增长点。
仅以体育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这个指标为例来说明。美国国民收入体系中,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排名第11位,远远超过钢铁、金融、化工、制造等产业。但我国包括体育产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对GDP的贡献微不足道。倘若能借助此次奥运承办之机,形成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完善会展、演出、大型活动等文化产业的创意水平和盈利能力,将有利于增加第三产业的贡献,改进我国过度依赖重工业的产业格局,成为“后奥运”中的可喜现象。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说,中国的奥运投资是在政府的主导和调控之下,这一点与出现了后奥运经济衰退现象的其他国家不同。例如场馆利用问题,在场馆规划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赛后的综合开发利用问题;又如因筹备奥运而投资的行业也不存在投资过热需要调整的情况,相反正是目前行业结构中紧缺的、在奥运后能够大展宏图的行业。
当前所推行的“行政市场双结合”的奥运开发模式中,要更兼顾普通民众对奥运投资建设成果的分享。只要乘着奥运投资的东风,北京的城市现代化水平能够得到提升,就业机会不断增加,现代服务业和消费得到共同发展,就一定能换来后奥运的繁荣。
“后奥运”的喜与悲
1988年首尔奥运会的经验至今值得回味和借鉴。从1983年到1988年,首尔奥运会的筹备对韩国的经济贡献率大概是2%;首尔奥运会结束之后经历一个短期的经济下滑,但是影响不大。可以看到,首尔奥运会对韩国国家产生的品牌形象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提升的无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