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科普
介绍测试涂料的不挥发物体积分数的方法
1·4结果的计算
用下列公式计算变成干涂膜的液体涂料的体积V3(ml)、干涂层的密度ρ0(g/ml)以及不挥发物体积分数NVv(%):
用下列公式计算变成干涂膜的液体涂料的体积V3(ml)、干涂层的密度ρ0(g/ml)以及不挥发物体积分数NVv(%):

式中:m1———圆片在空气中的质量(g);m2———未涂漆圆片在液体中的质量(g);m3———涂漆圆片在空气中的质量(g);m4———涂漆圆片在液体中的质量(g);V1———未涂漆圆片的体积(ml);V2———涂漆圆片的体积(ml);NVm———涂料中不挥发物的质量分数(%);ρ1———试验温度下,浸渍液的密度(g/ml);ρ2———试验温度下,液体涂料的密度(g/ml)。
按照上述方法,选用蒸馏水作为金属圆片浸入的液体,对以下四组涂料进行不挥发物体积分数的测定,测定结果见表1。
按照上述方法,选用蒸馏水作为金属圆片浸入的液体,对以下四组涂料进行不挥发物体积分数的测定,测定结果见表1。

2·结果与讨论
2·1涂料的不挥发物质量分数、不挥发物体积分数与干膜密度的关系
由表1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涂料的不挥发物质量分数一般大于其体积分数,即使不挥发物的质量分数相同,但由于干膜密度的不同,其体积分数也不相同,这与涂膜的致密程度有关。
2·2试验中应注意的可能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
(1)浸涂金属圆片时,不可以用称量挂钩,涂层不可太厚,否则既不容易干燥,又易形成气泡,会使测试结果偏大。假如涂膜的表面有气泡形成,用针尖将其刺破,一般要求干燥后得到一个30~60μm厚的均匀涂层,如果一次浸入不能达到这个厚度,可以浸入多次;如果一次浸入得到的涂层太厚,可以用适宜的稀释剂稍加稀释再进行浸涂。
(2)把金属圆片浸入液体中称量时,保证前后浸入深度一致,避免挂钩所受浮力不同影响试验结果,试验过程中浸渍液的温度应保持一致,避免浸渍液密度变化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假如由于漆膜吸收液体而使质量变化很快,应另选不被漆膜吸收的液体来替代,并重新测定。
(3)不挥发物质量分数也可用未涂漆圆片的质量和涂漆圆片干燥前后的质量来进行计算,但应保证干燥过程中不会有涂料滴落,否则会使测试结果偏小。
2·3该方法与理论值的关系及适用范围
用此方法测得的涂料不挥发物体积分数,可能大于、等于或者小于理论单个组分的组合体积,这与树脂与溶剂的溶解特性、反应固化特性及基料润湿颜料的程度有关。当颜料体积浓度大于临界颜料体积浓度时,由于基料的数量不足以润湿所有的颜料质点,因此颜料质点在涂膜中是疏松的存在,此时不适宜用该方法进行测试。
2·1涂料的不挥发物质量分数、不挥发物体积分数与干膜密度的关系
由表1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涂料的不挥发物质量分数一般大于其体积分数,即使不挥发物的质量分数相同,但由于干膜密度的不同,其体积分数也不相同,这与涂膜的致密程度有关。
2·2试验中应注意的可能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
(1)浸涂金属圆片时,不可以用称量挂钩,涂层不可太厚,否则既不容易干燥,又易形成气泡,会使测试结果偏大。假如涂膜的表面有气泡形成,用针尖将其刺破,一般要求干燥后得到一个30~60μm厚的均匀涂层,如果一次浸入不能达到这个厚度,可以浸入多次;如果一次浸入得到的涂层太厚,可以用适宜的稀释剂稍加稀释再进行浸涂。
(2)把金属圆片浸入液体中称量时,保证前后浸入深度一致,避免挂钩所受浮力不同影响试验结果,试验过程中浸渍液的温度应保持一致,避免浸渍液密度变化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假如由于漆膜吸收液体而使质量变化很快,应另选不被漆膜吸收的液体来替代,并重新测定。
(3)不挥发物质量分数也可用未涂漆圆片的质量和涂漆圆片干燥前后的质量来进行计算,但应保证干燥过程中不会有涂料滴落,否则会使测试结果偏小。
2·3该方法与理论值的关系及适用范围
用此方法测得的涂料不挥发物体积分数,可能大于、等于或者小于理论单个组分的组合体积,这与树脂与溶剂的溶解特性、反应固化特性及基料润湿颜料的程度有关。当颜料体积浓度大于临界颜料体积浓度时,由于基料的数量不足以润湿所有的颜料质点,因此颜料质点在涂膜中是疏松的存在,此时不适宜用该方法进行测试。
上一篇:涂料增稠的临时应对措施
下一篇:介绍环氧煤沥青漆涂刷重点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