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进入旧版 English

涂料技术

研究改性纳米TiO2对纸张涂料流变行为和涂布纸性能的影响

时间:2011-12-21 09:44:59 来源: 作者:孙慧 点击:
图4是含10份纳米TiO2的纸张涂料的动态黏弹性变化曲线。如图4(c)所示,各配方涂料的相位角最大不超过30°,涂料均表现出较强的弹性固体特性,而黏性液体特性相对较弱,且含改性纳米TiO2的涂料具有较低的相位角。

另外,从图4(a)、(b)可以看出,与未改性纳米TiO2相比,加入改性纳米TiO2的纸张涂料具有较大的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且在相对较高的频率区开始出现弹性模量平台。这说明改性纳米TiO2有助于提高涂料网络结构的稳定性。其原因是,改性后纳米TiO2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不同粒子间、粒子与胶黏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从而增大了涂料体系网络结构的强度。这种网络结构强度越大,动态频率扫描的模量也就越大。

2·3涂布纸性能分析

改性纳米TiO2用量对涂布纸性能的影响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随着改性纳米TiO2用量的加大,涂布纸的白度和不透明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与改性纳米TiO2本身的高白度和高折射率有很大关系。不透明性是印刷用纸的最重要性质之一,纳米TiO2主要利用折射、反射和衍射3种机理来散射光,从而为纸张提供不透明性[11]。首先,Frensel定律将折射率和能够达到的光散射幅度联系了起来,其大小与介质和颜料折射率之间差值的平方呈正比。在市场上能够买到的所有颜料中,TiO2具有最高的折射率,从而使其与空气之间的折射率差值最大。其次,与高岭土或碳酸盐比较,在可见光范围内,TiO2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再次,改性后纳米TiO2较小的团聚体颗粒能够衍射较多的光。因此,与其他颜料相比,TiO2具有较高的散射系数。按照Kubelka-Munk理论,涂层的散射系数是各组分散射系数的加权和,符合如下关系

S(W)=S1W1+S2W2+…+SnWn(2)

式中S是涂层的散射系数,W是涂层的定量,S1~n是涂层中各组分的散射系数,W1~n是涂层中各组分的定量。所以,具有高散射系数组分的加入可以提高涂层的散射系数,从而使涂布纸的白度和不透明度得到改善。但本实验中各配方涂布纸的不透明度差别不大,这既与涂布量较大有关也与原纸的定量较高有关。

此外,涂布纸的白度、不透明度和光泽度等光学指标还与涂层的结构有很大关系[12]。而颜料的粒度、粒度分布、粒子形状及涂料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会对涂层结构产生重要影响[13]。

有研究者指出,可见光的最佳散射要求颗粒的直径大约等于光波长的一半[14]。由于造纸工业对不透明性(572nm)和白度(457nm)二者都要考虑,所以没有一种颗粒大小是最佳的。为了达到在绿色和蓝色波长中最有效的散射,较普遍的看法是白色颜料的最佳粒径为200~350nm。当粒径小于200nm时,颗粒不能使入射光弯曲而导致散射,又会导致白度和不透明度的下降。唐艳军等[15]对改性纳米CaCO3对涂布纸性能影响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而本实验中结果却相反。这除了与纳米TiO2本身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改性纳米TiO2对涂层结构的调整有关。涂层松厚度和空隙结构的改善也可以提高涂层对光的散射能力,进而改善纸张的白度和不透明度。
 
表1 改性纳米
 
另外,从表1还可以看出,随着改性纳米TiO2用量的加大,涂布纸的紧度和粗糙度下降,印刷适性明显改善。一般来讲,纸张的光泽度随颜料粒度的下降而提高,很多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具有较小粒径的改性纳米TiO2加入到纸张涂料中,更有利于高岭土在涂料中的分散和在涂层中的定向排列,从而使涂布纸的粗糙度下降,纸页光泽度和印刷光泽度明显提高。

一般认为,纳米颜料粒子的加入,会填充高岭土颜料粒子间粗大的缝隙,使涂层表面更加致密,平均孔隙和孔径减小,从而降低油墨吸收率。但由表1可知,随着改性纳米TiO2用量的加大,油墨吸收性明显提高,这与唐艳军等[15]对改性纳米CaCO3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其原因是纳米粒子更倾向于分布在涂层的界面而不是表面。纳米粒子的加入,不但不会增加涂层的致密性,反而由于其特殊的界面效应,会对涂层松厚度产生较大影响。表1中各配方涂布纸的紧度指标显示,随着改性纳米TiO2用量的加大,涂布纸紧度减小,即松厚度增大,这与各配方涂料动态黏弹性的实验结果相吻合,即改性纳米TiO2的加入使涂料的弹性模量显著提高,涂料组分形成的网络结构对涂层的收缩产生的抵抗作用增加,从而使最终涂层的松厚度提高。也就是说,涂层的松厚度与涂料的弹性模量密切相关,涂料的弹性模量越高,涂层的松厚度就越大[16-17]。涂层松厚度的提高自然会使涂布纸的油墨吸收性增大。

此外,由表1可知,改性纳米TiO2用量的增大会显著提高涂布纸的表面强度。这与张恒[6]对纳米SiO2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是,由于纳米颗粒的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数多、表面原子严重配位不足、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与超强吸附能力,添加在涂料体系中可提高分子间的键力,以及涂料和基料之间的结合强度,从而增大了纸张的表面强度。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改性纳米TiO2用量在0~10%范围内不断增加,并没有出现文献指出的“加入量封顶”的现象,这应该与纳米TiO2表面改性有关。经表面改性后,纳米TiO2颗粒之间的团聚减少,在纸张涂料中处于较为理想的分散状态,从而在加入量较大时也能发挥出纳米材料独特的表面效应,改善涂布纸性能。

2·4涂布纸表面结构分析

2·4·1纸张涂层的SEM分析

含未改性纳米TiO2和含改性纳米TiO2的涂布纸表面的SEM照片分别如图5(a)、(b)所示。从图5(a)可以看出,涂层表面颜料颗粒排列杂乱、涂层结构疏松,说明涂布纸表面粗糙度较高、光泽度较低;涂层空隙分布不匀,孔径较大,最大孔径尺寸超过500nm。
 
图5
 
有资料[13]指出,在光学上更有效空隙尺寸的形成,将有利于提高涂层的光散射效率,改善涂布纸的光学性能。与最有效光散射的颗粒粒径大小一样,涂层孔隙直径大约在0·2μm时对光的散射最好[11]。由图5(b)可知,含改性纳米TiO2颜料的涂布纸表面空隙分布较均匀,多数孔径大小在200nm左右,这有利于实现空隙结构对光的最大散射,从而使涂布纸具有较高的白度和不透明性。另外,从图5(b)还可以看出,涂层表面结构平整,片状高岭土颗粒的定向排列较好,片状颗粒表面分布着大量粒径在100nm以下的改性纳米TiO2颗粒。涂层表面结构的平整可使涂布纸具有较高的平滑度和光泽度。而纳米TiO2在涂层中的良好分散,则与其表面改性有很大关系。表面改性后,纳米TiO2的表面能降低,颗粒间团聚减少,其表面有机功能基的引入更有利于增强改性纳米TiO2与涂料中胶乳、增稠剂等聚合物胶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纳米粒子与聚合物之间的界面应力,这不仅可以增强涂料的网络结构,还可以显著改善纸张涂层的表面强度,涂料的动态黏弹性实验结果和涂布纸性能检测都可证明这一点。

2·4·2纸张涂层的AFM分析

图6(a)、(b)分别是含未改性纳米TiO2和含改性纳米TiO2的涂布纸表面的AFM照片,扫描范围为2μm×2μm。
 
图6
 
如图6(a)所示,含未改性纳米TiO2的纸张涂层表面颗粒排列不规则,可以清楚地看到高岭土的片状结构,且大颗粒表面光滑,涂层孔径较大。而含改性纳米TiO2的纸张涂层表面较平整,大颗粒表面由于覆盖着大量细小颗粒(改性纳米TiO2)而显得较为粗糙,涂层孔隙分布较均匀,孔径在200nm左右的微孔增多[图6(b)],这与SEM的表征结果相符。可见,改性纳米TiO2在涂层中的良好分散,可以通过对涂层结构的有效调整来改善纸张的光学性能和印刷适性。

关键词: 研究改性纳米
发布评论
  • 验证码:

热门论坛

进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