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技术
研究环氧-胺/环氧-丙烯酸酯复配阴极电泳涂料
从图2表3可以看出,环氧树脂只有一个Tg,为-10·0℃。环氧-胺/HMMM固化漆膜的Tg为21·1℃,与环氧树脂相比其Tg提高了31·1℃;在85~145℃出现的放热带是漆膜中HMMM残留的甲醚基团与丙烯酸树脂的残留活性基团继续发生交联放热反应所致。环氧-丙烯酸酯固化漆膜有2个Tg,低温Tg是环氧-胺树脂相的Tg(23·0℃),比环氧-胺/HMMM固化漆膜的Tg略高,高温Tg是丙烯酸酯共聚物相的Tg,为73·0℃。由d,e,f可见环氧-丙烯酸酯树脂质量份数为60%~70%时,复配漆膜有2个Tg,低温是环氧树脂相的Tg,高温是丙烯酸酯树脂共聚物组分的Tg,随着环氧-丙烯酸酯树脂用量的增加,两相的Tg逐渐靠近,说明2种树脂的相容性逐渐变好。当环氧-丙烯酸酯树脂的质量分数为80%时,其DSC曲线只出现一个Tg,为37·6℃,说明以此配比组成的2种树脂相容而趋于形成均相,所以显示出单一的Tg[4]。由表2可见,当环氧-丙烯酸酯组分质量分数为80%,复配漆膜的综合性能最好,说明参与复配的两组分树脂相容时对提高漆膜的综合性能产生协同效应。
2·4TG分析
图3是对应于表2的固化漆膜的TG曲线。可见环氧树脂在TG曲线上出现2个失重区,第1失重区主要是环氧树脂自身的分解,第2失重区是炭化物的分解。环氧-胺/HMMM漆膜从130℃开始就有较明显的失重,应是环氧-胺的二乙醇胺残余基团与HMMM残余基团发生交联反应而放出CH3OH所致。而环氧-丙烯酸酯漆膜在150℃开始有轻微的失重,应是环氧-胺的二乙醇胺残余基团与环氧-丙烯酸酯所含羟基发生交联反应放出H2O所致。由TG测定的热性能参数如表4所示,可见环氧-胺漆膜、环氧-丙烯酸酯漆膜和复配漆膜的外推起始温度都高于环氧树脂的外推起始温度,说明环氧树脂改性后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热稳定性。
2·4TG分析
图3是对应于表2的固化漆膜的TG曲线。可见环氧树脂在TG曲线上出现2个失重区,第1失重区主要是环氧树脂自身的分解,第2失重区是炭化物的分解。环氧-胺/HMMM漆膜从130℃开始就有较明显的失重,应是环氧-胺的二乙醇胺残余基团与HMMM残余基团发生交联反应而放出CH3OH所致。而环氧-丙烯酸酯漆膜在150℃开始有轻微的失重,应是环氧-胺的二乙醇胺残余基团与环氧-丙烯酸酯所含羟基发生交联反应放出H2O所致。由TG测定的热性能参数如表4所示,可见环氧-胺漆膜、环氧-丙烯酸酯漆膜和复配漆膜的外推起始温度都高于环氧树脂的外推起始温度,说明环氧树脂改性后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热稳定性。

表4

图3
图3和表4显示,环氧-胺/环氧-丙烯酸酯复配树脂涂料固化漆膜的TG曲线只有1个失重区,说明复配漆膜交联反应充分,已基本上无后续交联反应存在;随着环氧-丙烯酸酯组分相对用量的增加,复配漆膜的外推起始温度略有下降,而最大失重量则有所上升,原因是在环氧-丙烯酸酯中,除了接枝在环氧树脂主链上的丙烯酸酯支链外,还存在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非接枝丙烯酸酯共聚物,其分解温度较低,导致漆膜的外推起始温度有所下降。
2·5固化漆膜的SEM分析
图4是固化漆膜表面形态的SEM照片。
2·5固化漆膜的SEM分析
图4是固化漆膜表面形态的SEM照片。

图4
相关文章
发布评论